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比较温针灸和普通针刺对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差异,探讨温针灸治疗该病症的有效性和可行性。方法: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60例肝气犯胃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温针灸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针刺,针刺穴位取中脘、足三里、内关、公孙、太冲;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艾灸,即在中脘、足三里的针具上加艾灸2壮。治疗频率为2天1次,3次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疗效评定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完成2个周期的治疗后)时进行,主要结局为症候总得分。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的病情变化情况,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差异。结果:(1)一般资料基线分析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0.05,P>0.05),有可比性。(2)症候总得分比较:基线分析:温针灸治疗组与普通针刺对照组治疗前症候总得分比较中,两组治疗前症候总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温针灸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患者治疗后症候总得分均比治疗前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1);组间比较:温针灸治疗组和普通针刺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组间症状总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总体疗效比较:温针灸治疗组有效率为70.70%,总体疗效优于普通针刺治疗组64.9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健康状况相关生活质量量表(SF-36)积分比较:基线分析:两组治疗前比较,SF-36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组内比较:温针灸对照组中,治疗后SF-36积分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普通针刺对照组中,治疗后SF-36积分较治疗前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两组治疗后比较,温针灸治疗组较普通针刺对照组有所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安全性与不良反应两组治疗过程中均无不良事件发生,没有观察病例因此中断或退出治疗。安全性为1级。结论:温针灸治疗肝气犯胃型消化不良效果良好,有助于患者症状改善;与普通针刺相比,可提高临床疗效。鉴于温针灸有效性高且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