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研究是热点研究之一。开展典型地区的案例研究则是认识全球变化研究的基础之一。我国是农业大国,开展农村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是典型用地研究的内容之一,有着重要的意义。本研究针对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近二十年县域农村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获得了以下成果:(1)在ArcGis支持下,通过手工绘制获取了矢量化的1987年土地利用图。(2)根据国家土地利用分类标准和研究区的实际情况,将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水田、旱地、草地、林地、水系、建设用地六类。根据分类情况建立了符合研究区京山县的土地利用特征的遥感解译标志。(3)在Erdas支持下,采用监督分类法,获取了遥感影像的计算机分类,生成了1995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图,精度评价结果Kappa指数分别为0.812和0.854。并且在ArcGis平台下,完成了分类图像的矢量化工作。(4)利用GIS技术,首先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和覆被格局进行分析,其次综合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幅度、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扩展强度指数、土地利用扩展程度指数和空间土地利用类型转移模型,对研究区内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程度进行了分析。分析得出,在近二十年内,水田、旱地、草地、水系的面积呈减少趋势,林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呈增加趋势。在变化的过程中,林地基本保持稳定、建设用地的动态度和扩展程度最大,耕地的扩展强度最大。(5)运用转移矩阵方法,以图表的方式详细描述了研究区内每一类用地在三个时段内的未变化面积、转移面积和新增面积。结果表明,在1987至2005时间段内,研究区内的草地的转移速率最高,建设用地的新增速率和变化速率最高。(6)从自然因素和人文经济因素两方面对研究区的驱动力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选取了坡度和高程因子作为自然因素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分析得出不同的坡度和高程对土地利用和类型分布有着重大影响。人文经济因素方面,在SPSS软件支持下,首先通过相关分析,选择对耕地、林地、水系和建设用地面积变化有影响的因子,然后再建立回归方程,最后对政策因子进行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