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和目的:急性非致残性脑血管事件患者通常是指急性轻症卒中(NIHSS≤3分)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该类患者基数大且疾病早期恶化甚至复发的危险性很高。目前认为卒中患者发生机制中有血小板聚集和活化的过程,该程序将进而推动脑血栓的产生并加速动脉硬化的形成。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抗血小板治疗已经被公认为可以改良疾病的预后、降低脑血管事件的复发概率。对于急性非致残脑卒中人群,最新指南建议采用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具体是使用2种不同机制的药物阻断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是心脑血管领域最常用的抗血小板药物,但是研究发现即使患者按医嘱服用氯吡格雷,仍有部分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不达标和出现卒中复发事件,研究者称这种现象称为“氯吡格雷抵抗”。现在检验血小板聚集的功能的方法众多,其中光学比浊法是相对简单、快捷、高性价比的方案,用二磷酸腺苷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降低10%或者低于标准值表示氯吡格雷用药有效,否则为氯吡格雷抵抗。研究发现CYPC19基因变异是氯吡格雷抵抗的独立危险因素。随着基因技术的临床开展,基因指导下的个体化抗血小板方案的研究逐渐变成热点。为了解决氯吡格雷抵抗的问题,有研究加大了氯吡格雷的剂量,有研究采用“绕行”CYPC19基因代谢的替格瑞洛,亦或有研究采用三联抗血小板的治疗治疗方案,这些方案孰优孰劣目前尚无定论。本实验是应用随机对照的实验方法探讨CYPC19基因中、慢性代谢型(CYPC19基因功能缺失型)的高危短暂性缺血发作或急性轻度卒中的患者,应用阿司匹林-替格瑞洛治疗是否优于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期血小板聚集情况及90天的脑卒中复发情况及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借此可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研究方法:选取2020年10月至2021年3月在吉大一院二部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轻症脑卒中(NIHSS≤3分)和高危短暂性脑缺血患者(ABCD~2评分≥4分),且经过CYP2C19基因型检测结果为中代谢和慢代谢型的住院患者为研究对象,采取随机对照研究方式,对符合要求患者进行分组。共分为两组:实验组(阿司匹林-替格瑞洛组)与对照组(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收集患者一般情况和生化指标,用血小板聚集检测仪测量和记录两组患者治疗前后7±2天的血小板聚集率,并对两组患者治疗90天后电话随访中风复发率和不良反应进行评价。研究结果:1、对入院患者的CYP2C19基因检测结果进行基因代谢型占比统计,其中超快代谢型患者占比1.6%,快代谢型患者占比45.2%,慢代谢型患者占比10.5%,及中代谢型患者占比42.7%,CYPC19基因功能缺失型患者占比为53.2%。2、两组组内分析血小板聚集率改变,替格瑞洛组在治疗前及治疗7±2天后血小板聚集率在统计学上有差异性(p4<0.001,Z=-5.098);氯吡格雷组用药前后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差异性(p5=0.068,Z=-1.823,p5>0.05)。3、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两组间分析,用药前: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组用药前ADP诱导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差异性(p1=0.063,Z=4.567,p1>0.05),用药7±2天后:氯吡格雷组和替格瑞洛组血小板聚集率差值有统计学意义(p2<0.001,Z=3.232);用药7±2天后两组差值相比较,替格瑞洛组的变化相比氯吡格雷组降低幅度更大(p3<0.001,Z=1.324)。4、对比两组用药90天后的脑卒中复发情况,替格瑞洛组的发生概率低,替格瑞洛组及氯吡格雷组间有统计学差异性(p=0.041,X~2=4.189,p>0.05)。5、对比两组用药90天后的不良反应情况,替格瑞洛组和氯吡格雷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概率无统计学差异性(p=0.837,X~2=0.042,p>0.05)。研究结论:在有效性方面,对于CYPC19功能基因缺失型的高危TIA和急性轻症缺血性卒中患者,阿司匹林21天-替格瑞洛的90天的治疗方案在降低脑血管不良事件的复发概率优于阿司匹林21天-氯吡格雷的90天的治疗方案。在发病急性期,替格瑞洛组降低血小板最大聚集率优于氯吡格雷组。同时在安全性方面,替格瑞洛相比氯吡格雷组不增加不良反应的概率。替格瑞洛-阿司匹林对比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在CYPC19基因功能缺失型的轻症缺血性卒中和高危险TIA患者中更值得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