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且对放化疗反应不佳。不可逆电穿孔(IRE)因不损伤血管而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治疗中倍受关注。IRE联合免疫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出较光明的前景,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前期发现IRE会导致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在肿瘤内聚集。TAN会被肿瘤微环境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极化成N2型继而促进肿瘤的进展。本实验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TGF-β抑制剂S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 82073178、820734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胰腺癌是一种恶性度极高的肿瘤,且对放化疗反应不佳。不可逆电穿孔(IRE)因不损伤血管而在局部进展期胰腺癌的治疗中倍受关注。IRE联合免疫治疗在胰腺癌治疗中展现出较光明的前景,但疗效有待进一步提升。我们前期发现IRE会导致肿瘤相关中性粒细胞(TAN)在肿瘤内聚集。TAN会被肿瘤微环境中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极化成N2型继而促进肿瘤的进展。本实验拟在前期研究基础上探讨TGF-β抑制剂SB525334(SB)调控中性粒细胞后对IRE联合抗PD1抗体(IRE+αPD1)治疗胰腺癌疗效的影响。方法:检索公共数据库以明确TAN和胰腺癌病人预后的相关性,用抗体耗竭中性粒细胞以明确TAN对IRE+PD1疗效的影响。用免疫组化及q PCR检测IRE治疗后小鼠肿瘤内TAN表型变化对胰腺癌进展的影响。用N2 Cocktail诱导的中性粒细胞和小鼠模型检测SB对TAN表型的影响,小鼠体内评估SB的毒性。为减少SB的毒副作用并使SB能在肿瘤局部持续的调控TAN表型,我们制备了可降解SB525334载药介孔硅纳米粒(d MSN-SB),并在体内外检测其特性。利用细胞和小鼠模型检测d MSN-SB对TGF-β通路及TAN表型的影响。通过Panc02皮下瘤及原位瘤模型评估IRE+αPD1+d MSN-SB治疗胰腺癌的疗效及安全性。利用免疫印迹、免疫组化及等方法检测IRE+αPD1+d MSN-SB治疗后胰腺癌细胞及其微环境的变化。通过TAN和T细胞共培养评估TAN对T细胞的影响。结果:(1)肿瘤微环境内TAN和胰腺癌预后相关,用抗体耗竭TAN后可以有效改善IRE+αPD1的疗效。(2)IRE治疗后肿瘤内TAN数量会明显增加,随着TAN被极化为促瘤的N2型,胰腺癌的进展明显加快。(3)SB有较高的毒副作用发生率,为减少SB的毒性,我们制备了d MSN-SB。d MSN-SB能有效调控TAN表型,并有着良好的缓释性。IRE+d MSN-SB+αPD1可以促进癌细胞凋亡、增加N1型TAN和CD8+T细胞数量、减少Treg、活化的树突细胞增加。IRE+d MSN-SB+αPD1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措施。(4)IRE+d MSN-SB+αPD1是一种d MSN-SB在增强IRE+αPD1治疗胰腺癌疗效方面比SB更有优势。IRE+αPD1+d MSN-SB可以促使小鼠产生持久的抗瘤免疫。IRE+d MSN-SB+αPD1也可适用于乳腺癌的治疗。结论:N2型TAN与IRE+αPD1治疗后胰腺癌预后不良相关。d MSN-SB可以在胰腺癌微环境内持续性的阻止TAN极化为促瘤的N2型,并形成抑瘤免疫微环境来提高IRE+αPD1治疗胰腺癌的疗效。治愈后的小鼠会形成有效的抗瘤免疫力。IRE+SB+αPD1是一种安全的治疗手段,或许也适用于其它肿瘤的治疗。
其他文献
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和邻苯二甲酸酯(Phthalate esters,PAEs)是人群广泛暴露的有机污染物,进入人体内经过Ⅰ、Ⅱ相代谢反应,分别转化为单羟基多环芳烃(Monohydroxylated PAHs,OH-PAHs)和邻苯二甲酸单酯(Phthalate monoesters,mPAEs)由尿排出体外,这两种代谢物被广泛作为
目的:拟构建考虑不同基线风险函数的联合模型,利用Bayesian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估计与统计推断,以期进一步深入、系统地评估联合模型中不同基线风险函数对模型参数估计与动态预测的影响。旨在为提高模型动态预测的准确性提供一种方法学的支持,有利于优化个体化治疗策略和医疗决策,提高患者的远期预后效果。方法:(1)构建Bayesian联合模型,纵向子模型采用线性混合模型,生存子模型采用参数化的Cox 比例风
急性酒精性肝损伤(Acute alcoholic liver injury,AALI)作为酒精性肝病的早期阶段,由于缺乏典型的临床症状,常被忽视或误诊,如果没有进行适当的干预,很可能会发展为严重的肝脏病变。从铁皮石斛中提取的天然多糖即铁皮石斛多糖(Dendrobium officinale polysaccharide,DOP)具有保护肝脏的潜力,能维持体内肝脏中的氧化还原平衡。然而目前DOP对A
二苯甲酮(Benzophenones,BPs)因具有良好的紫外吸收作用被广泛添加于防晒霜等个人护理产品。BP亲本结构由两个芳香环和一个羰基组成,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一系列化合物,包括4-羟基二苯甲酮(4-Hydroxybenzophenone,4HBP)和2-羟基-4-甲氧基BP(2-Hydroxy-4-methoxy-BP,BP-3)等。BP-3进入体内后亦可迅速代谢为4HBP。4HBP在人群样本中
糖,不仅是结构和能源物质,更是各种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信息物质。糖和糖类药物在日常生活和疾病治疗中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其生物活性的深入研究和药用价值的进一步发掘依赖于糖类化合物的大量获取。目前,化学合成法是获得结构确定、成分均一的糖类分子最有效的手段之一,糖苷键的高效构筑及寡糖的快速组装是最核心的研究内容。在本课题组深入研究亚砜糖苷化的基础上,本论文发展了由单氧化硫缩醛归中反应介导的脱水糖苷化反应。
心血管疾病居我国城乡居民死因的首位,其中我国高血压现患病人数已达2.45亿。高血压与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密切相关,以细颗粒物(Fine particulate matter,PM2.5,空气动力学直径≤2.5μm)为首的大气污染物对其危害备受关注。儿童由于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和特有的行为活动模式等更易受PM2.5的影响。既往研究发现PM2.5短期暴露与成人血压及高血压患病风险升高有关,然而关于
背景:富含鸟嘌呤的核酸序列可以形成G-四链体结构,它是一种具有重要生物学功能且稳定的核酸二级结构。科学家们通过BG4和1H6抗体首次证明了G-四链体核酸结构存在于人类基因组中。随后通过高通量测序方法检测到在人类基因组中存在超过70万个潜在的G-四链体形成序列,这些潜在的G-四链体形成序列多富集于复制起始位点、癌基因启动子以及端粒等区域。因此,可以将G-四链体核酸结构与DNA复制、癌基因(BCL2、
血管系统的无症状器官损害为心血管疾病发展过程中重要的中间环节。动脉硬化(Arterial stiffness,AS)和下肢外周动脉疾病(Lower-extremity peripheral artery disease,LEAD)是常见的血管无症状损害,可通过肱-踝脉搏波传导速度(Brachial-ankle pulse wave velocity,ba PWV)和踝-肱指数ABI(Ankle-b
大面积皮肤及骨缺损的临床治疗极具挑战。由于供体有限、免疫原性、疾病传播等原因,自体及异体皮肤、骨移植在临床应用中受到一定限制。近年来,生物材料应用于皮肤及骨缺损修复取得较好效果,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体及异体皮肤、骨移植的不足。研究表明,局部血管再生速度决定了组织缺损修复的效果。鉴于此,拟开发一种组织工程生物支架用于皮肤及骨缺损的修复。胶原蛋白(Collagen,COL)是组织工程生物支架常用的材料,
第一部分CMR评价肺癌PD-1/PD-L1抑制剂相关早期心脏毒性的研究目的探究心脏磁共振(CMR)在评价肺癌患者接受程序性死亡因子1(PD-1)及其配体(PD-L1)抑制剂治疗后早期心脏毒性中的可行性及价值。方法本研究前瞻性招募拟接受PD-1/PD-L1抑制剂治疗的肺癌患者,计划在患者接受治疗前(即基线)、第二次治疗前(即第一次复查)、距第一次治疗约3个月时(即第二次复查)分别进行CMR扫描。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