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了解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对化疗的认知度、接受度、顾虑及心理状态,测评研究对象的抑郁、焦虑状态和生存质量,探讨心理干预在恶性肿瘤患者抑郁焦虑状态及生活质量中的应用效果,评价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本研究在仔细阅读回顾大量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收集齐齐哈尔市某三甲医院普通外科及肿瘤内科的100例胃肠道肿瘤术后化疗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观察组(普通外科病房,50例)和对照组(肿瘤内科病房,50例),所有患者的化疗周期约为6个月(采用FOLFOX4化疗方案,每14天1次化疗,共12次)。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方法了解两组患者的经济条件,对化疗的认知度、接受度、顾虑及心理状态等情况,对观察组的患者根据其具体情况制定心理干预方法。干预内容主要包括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心理干预。分别于化疗前、中(第7次化疗前)、后期实行以健康教育、认知行为疗法、集体性心理干预、支持疗法、社会支持形式的干预。在干预前、干预中和干预后分别对两组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以抑郁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SF-36生存质量量表测评研究对象的抑郁、焦虑、生存质量,比较分析心理干预的效果。结果:(1)认知层面:观察组在进行干预前对化疗的认知度为72.0%、接受度为62.0%、对化疗副作用的顾虑为46.0%,对照组分别为73.5%,59.2%、38.8%,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经过心理干预中期对化疗的认知度为76.0%、接受度为76.0%、对化疗副作用的顾虑为32.0%,对照组这一比例分别为28.6%、34.7%、79.6%,经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后期两组患者的认知度、接受度和对副作用的顾虑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干预时期两组患者组内认知度、接受度和副作用顾虑的变化水平进行了统计,结果显示两组患者不同干预时期在认知度、接受度和副作用顾虑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焦虑、抑郁层面:将两组观察对象与健康人进行比较,采用单样本的t检验的方法,结果显示本研究的100名恶性肿瘤患者的抑郁、焦虑调查表得分情况显著高于正常人;两组观察对象干预前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的发生率分别为71.4%、59.2%和70.0%、6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对照组SDS评分为49.01±5.08,SAS评分为44.73±3.90,观察组这一评分分别50.32±4.76、42.03±4.1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中、后期,观察组情绪变化相对于干预前有好转,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对照组经过化疗后抑郁、焦虑情绪较化疗前加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干预前后的组间比较,结果显示干预中、后期,观察组患者相对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3)生活质量:干预前,观察组在生理功能(42.2±15.5)、生理职能(48.5±15.3)、躯体疼痛(47.2±13.7)、总体健康(54.9±10.1)、社会功能(54.5±10.1)等方面的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中期、后期观察组除精神健康外,在生理功能、生理职能、躯体疼痛、活力、社会功能等方面的评分显著高于未进行干预之前的评分,其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期观察组较对照组的生活质量状况有显著改善(p<0.05)。结论:(1)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普遍不高,部分患者如不加心理干预在治疗中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导致对治疗产生反感和对副作用顾虑较高的情况。经过有效的心理干预,可以逐渐提高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对治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降低对副作用的顾虑。(2)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情绪紊乱比正常人更加明显,心理干预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使其治疗依从性更好,治疗期间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3)胃肠道恶性肿瘤化疗患者的各种功能状况经心理干预后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包括躯体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和整体生活等方面。心理干预能够改善胃肠道恶性肿瘤患者的情绪状况,使其在化疗过程中采取积极的态度,对治疗起到显著的协同作用,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具有实际的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