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家认同是人民对自己国家成员身份的承认,是一种以某种要素为主,综合其他要素共同建构的复杂心理结构系统。这些建构要素可以是民族认同、文化认同、政治认同等。但随着全球化等因素对国家认同的解构,这些支撑国家认同的诸要素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不断遭到削弱。一旦国家没有找到合适的认同纽带来重塑国家认同,初中生等社会经验不足、辨别能力不强的青少年就容易出现认同偏差,甚至是认同危机,进而影响到国家的和谐、稳定与繁荣。因此,国家在找到合适的认同要素后,再以教育途径加强初中生的国家认同则显得尤为重要。《道德与法治》(八下)作为宪法专册,其有大量内容与国家认同内涵相契合,若在教学中加强国家认同教育,则能很好地培养初中生形成以宪法认同为核心要素的国家认同,并促进学生更好地承认自身的公民身份和国家的合法性。为此,本文首先明确《道德与法治》(八下)教学中加强国家认同教育的相关理论与意义,并结合该课程模块内容与国家认同内涵从制度认同、政党认同、国家与公民意识等方面进行调查分析,总结出《道德与法治》(八下)教学中国家认同教育存在的问题与产生的原因,最后从教学观念、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以及教学载体等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以强化初中生的国家认同,并更好地贯彻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