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海市郊农民协会是指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上海市郊区工作委员会领导下建立起来的包括上海市郊市级农会、区级农会、乡级农会和村级农会在内的农会组织体系,其存在时间为1950年至1954年。本文在借助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上海市档案馆馆藏档案、上海市图书馆报刊资料,对上海市郊农民协会做了一个动态的、全景式的描述,并从“动员——参与”的角度,对当时中国共产党的动员实践和农民参与农会的行为和心理进行了描述与分析。除绪论和结语外,论文正文共分四章对建国初期的上海市郊农民协会进行研究。绪论部分回顾了农民协会组织的研究现状,介绍了现有的研究成果和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明确了研究意义,并对“上海市郊农民协会”和“上海市郊”两个主要概念进行了界定。第一章是中国共产党农民协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介绍了传统中国农民的参政特点,对从共产党成立初期到建国初这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共产党组织农民协会的实践与经验进行了梳理。第二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上海市郊农民协会概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上海市郊农民协会的历史沿革,即:上海市郊农民协会的成立顺序、上海市郊农民协会的发展、上海市郊农民协会隐退的原因,并介绍了市郊农民协会的组织构成和功能,其功能主要体现在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社会功能三个方面。第三章是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参与农会的具体实践。首先交代了中共动员市郊农民的具体方针,山开始的“关门主义”转变到“大胆放手发动群众”。接下来对中共的具体动员实践进行总结,主要包括:召集各种会议、培养发现典型(包括个人典型和单位典型)、利用大众传媒、使用标语和口号。第四章对上海市郊农民参与农会的行为和心理进行描述。分析了上海解放前后市郊农民群体特点:职业种类多样、社会结构复杂、重工重商轻农思想严重、文化程度普遍不高等:接下来论述了农民参与农会的类型:主动参与农会、消极参与农会、动员下的参与农会,并对每种参与类型背后农民可能具有的心态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最后对三种参与类型之间的关系做了一个简要的概括,三种参与类型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呈现出一种动态的关系,可以相互转化。结语部分指出了农民协会研究的现实启示,对于现代政治体制下的农民社团组织,其发展和定位应该做如下考虑:农民社团组织应该是广大农民自愿结合的群众性组织,农民社团组织必须代表广大农民的利益,农民社团组织是党的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