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临床路径(Clinical Pathway,CP)是指通过临床医学、循证医学、经济学、社会心理学等多学科演化融合,形成的一种以优化资源配置、规范医疗活动为目的的标准诊疗计划,其体现了“以患者为中心”的现代医疗理念[1-2]。经国内外近半个世纪的实践证明,CP在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合理利用医疗资源等方面已获得显著成效[3]。但在临床路径实施的过程中,鉴于医院条件、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和患者个体的差异,部分病人偏离了预先计划好的路径流程,发生的这种情况即是变异(variation)[1]。虽然CP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变异是正常,也是被允许的,但及早地发现、记录和处理这些变异,并进行变异因素的分析,将有助发现本单位现有CP的薄弱环节,进而对路径计划进行优化整改,最终达到推进CP的持续质量改进(Continuous Quality Improvement CQI)的目的[4]。目的:本研究通过收集本单位实施“轻度烧伤治疗临床路径”的数据资料,比较临床路径治疗与普通经验治疗之间的差异;初步探析临床路径病例的变异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为探索和完善适合本院实际情况的CP模式提供参考数据和经验支持。方法:1.由于卫生部目前尚无烧伤治疗方面的临床路径,我院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制定了“轻度烧伤临床路径”。路径由3个阶段组成:入院日、住院治疗、出院日,按照一定的纳入标准选取2017年1月-4月我科收治的轻度烧伤患者70例,将选取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前者给予普通模式治疗,后者行CP模式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别,验证路径治疗的优势性。2.选取2017年1月-2018年1月我科进入“轻度烧伤临床路径管理”的患者124例进行调查,分别对其中的完成组和退出组,进行变异事项的统计描述,分析变异的发生原因,及影响CP完成的因素。应用SPSS20.0统计软件包进行相关统计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本课题第一部分研究共纳入病例70例,有效病例67例,其中对照组33例,临床路径组(观察组)34例。比较两组病例年龄、性别、民族、付费方式及烧伤类型、烧伤面积、烧伤部位及是否有合并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临床路径组住院费用、抗生素使用天数、入院治疗后第5天、第7天的创面愈合率,较之普通治疗组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住院天数、入院治疗后第3天、第9天的创面愈合率、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本课题第二部分研究纳入有效路径病例119例,完成路径病历110例,路径完成率为84%,反映我院CP实施总体情况良好,达到国家规定要求。但医嘱吻合度仅为51.9%,考虑主要与表单的设计缺陷有关。完成路径组中,医护人员因素占39.57%,患者因素占32.37%,疾病因素占17.99%,医院系统因素占10.07%;其中可控变占49.64%,不可控变异占50.36%。退出路径组中,医护人员因素占22.22%,患者因素占52.78%,疾病因素占25%,医院系统因素占0%;其中可控变占22.22%,不可控变异占77.78%。“并发症”是完成临床路径的主要危险性因素(OR值=31.407,P<0.05),“患者依从性”是完成临床路径的主要保护性因素(OR值=0.214,P<0.05)。结论:1.CP规范了诊疗行为,将医疗质量从终末管理转变为环节管理,在降低住院费用,加快创面愈合的进程,缩短抗生素使用天数等方面具有显著的成效。2.用CP对轻度烧伤患者来进行质量控制是可行的,但应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的执行能力,完善路径表单,增强医务人员间的协调性,加强医患沟通,建立更完善的临床工作制度,最终达到临床路径持续质量改进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