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看电影是人们主要的娱乐方式,鲁迅也不例外。他于十年间观看了百余部中外电影,留下了宝贵的鉴赏文字。笔者在开篇即阐述在电影影响下,人们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所发生的变化。接着以鲁迅十年观影生活为原始材料,分析其将电影视作娱乐的时代与个体因素,并从选片标准、电影观感等方面梳理其对电影的理解和接受过程。常人观影,旨在娱乐,鲁迅则直指影片的思想内容,将之与社会现实与国人精神相联系,发掘电影的社会教育意义。笔者结合鲁迅的观影经历与电影评论,从“立人”角度分析他如何利用电影进行教育。首先以卡通片为例,说明电影对儿童身心发展的影响,这是“立幼”;接着以动物片、探险片、纪录片为例,说明电影对开拓青年视界、塑造青年人格的重要性,这是“立他”;最后以几个典型的电影事件反观自身、剖析社会,这是“立己”。三个方面,层层递演出鲁迅作为教育家的责任心。作为独立的知识分子,鲁迅对电影艺术有着理性的思考。他前瞻性地译介了外国电影理论著作,为国人理解电影提供了重要参考。此外他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故事新编》——也可尝试用电影语言去解读。由于生活经验和创作旨归不同,鲁迅与其它文人对电影有着不同的艺术选择。新感觉派重在发掘电影的艺术技巧,在创作中大量使用镜头语言,初读略显新奇,但难免落入故事情节枯燥、人物形象单一的俗套。左翼作家介入电影,摄制了符合时代潮流和观众需求的影片,取得了较好的政治宣传效果。但由于政治因素的过多干预,电影的艺术独立性难以保证。鲁迅清楚地认识到电影的本质,没有盲目地用电影技巧进行文学实践,或以编剧的身份去进行电影剧本创作,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艺术理性和独立的艺术选择。综上,本篇论文为我们研究鲁迅提供了新思路,也使这一人物更加生活化、立体化。同时,从这看似普通的个人生活现象中,折射出知识分子在面临新事物时的艺术选择与思想转变,凸显了三十年代知识分子的群体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