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血管性认知障碍是由于脑血管疾病有关原因引起所有不同程度的智能减退的临床综合征。血管性认知障碍包括血管性痴呆、有血管性成分的阿尔茨海默病和不符合痴呆诊断标准的血管性认知损害。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起病相对较急,也可为多次发病稳定后再次突然加重,呈现阶梯样进展或波动,而20%~40%病例起病隐袭,呈持续进展。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主要与兴奋性氨基酸毒性学说、炎症学说、自由基学说、乙酰胆碱不足学说等相关,但其具体的机制目前还不是很明确。祖国医学对痴呆的认识历史悠久,通过对痴呆的病因病机认识及不断临床实践研究,在治疗上有中药内服疗法、针灸康复、养生保健等多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血管性认知障碍是一种慢性疾病,穴位埋线法是经络理论与现代医学手段相结合的产物,它通过羊肠线在穴位内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所产生的刺激信息和能量通过经络传入体内,以达“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治疗疾病的目的。其治疗过程,包含了针具刺激效应及埋线渗血的刺血效应,以及羊肠线在穴位内长久的刺激作用,对五脏六腑的功能进行调整,从而扶正祛邪,达到养血,益精,填髓之功效,缓解患者智能改变,甚至从根本上治愈疾病。也符合《内经》“深纳而久留,以治顽疾”的观点。目的探讨背俞穴埋线对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改善的情况。方法选择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63例,随机分为背俞穴埋线组31例,常规针刺组32例。背俞穴埋线组取肾俞、心俞、厥阴俞、膈俞等穴位,常规针刺组取百会、四神聪、太溪、大钟、悬钟、足三里等穴位,治疗20天为一疗程,共治疗两个疗程。在治疗前及治疗两个疗程后分别对两组患者用FOLSTEIN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日常生活能力ADL量表、神经功能缺损量表及中医证型量表对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两个疗程后)进行评定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分析根据MMSE量表,背俞穴埋线组总的有效率80.6%,常规针刺组总的有效率为78.1%,经Ridit分析,两组总体的疗效无显著性差异(P>0.5),这说明背俞穴埋线及常规针刺的方法均能改善患者认知障碍情况,两组的临床疗效相当。2.MMSE量表数据显示治疗前背俞穴埋线组13.77±4.50,治疗后为16.32±5.38,常规针刺组治疗前13.78±4.47,治疗后16.34±5.2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经t检验,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组间比较,P>0.05,说明在改善患者的定向力,计算力,注意力、计算力、回忆力及语言等多方面背俞穴埋线及常规针刺疗效相当。3.经神经功能缺损量表评定:背俞穴埋线组治疗前18.84±8.13,治疗后13.16±4.80,常规针刺组治疗前19.92±7.94,治疗后15.93±5.30,两组治疗前后组内经t检验,P<0.01;组间比较,P<0.05,说明背俞穴埋线组对于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方面具有优势。4.经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背俞穴埋线组治疗前49.84±13.99,治疗后56.12±15.69;常规针刺组治疗前51.20±16.22,治疗后56.61±15.52,两组治疗前后组内分别经t检验,其疗效显著(P<0.01);组间比较,P>0.05,无统计学意义,说明在背俞穴埋线及常规针刺法在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如吃饭、上下楼梯、穿衣、洗澡、二便等10方面都有较好的临床疗效。5.根据中医证型量表评定显示:两组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背俞穴埋线组瘀血阻络型经t检验,P<0.01,具有显著性差,其余各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常规针刺组瘀血阻络型、热毒内盛型治疗前后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各型治疗前后经t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组间比较,肝阳上亢型及腑滞浊留型经t检验,背俞穴埋线具显著疗效P<0.05,其余各型P>0.05。说明在背俞穴埋线对瘀血阻络型、热毒内盛型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的中医症状改善具有优势。结论背俞穴埋线法及常规针刺法对治疗血管性认知障碍的患者的总体疗效相当,背俞穴埋线法在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方面具有优势,且背俞穴埋线法具有操作简单、节约时间,在临床有较好的推广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