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鉴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不高的现状,笔者以主体间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联系为切入点,尝试从主体间性的维度对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进行研究。 首先,笔者分析了主体性哲学思想的发展历程,交待了传统主体性视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产生的历史背景和哲学基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传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历史功绩与局限性,并对其局限性进行评价反思,总结出教育内容泛政治化、知识化、教育方式陈旧、教育目标不合理、教育关系不平等、教育评价不合理等主要方面的局限性。同时,进一步剖析其局限性存在的深层次原因,主要包括:革命战争年代传统的政治教育影响、教育的对象化趋势明显、受教育者主体的差异性被忽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利性倾向严重。其次,笔者以马克思交往实践理论和哈贝马斯交往行为理论作为构建构建新模式的理论基础,并发现了这两大理论深层次的实践启示作用。同时,分析了构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现实依据。再次,分析了这一新模式的本质特征,在此基础上阐明了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建构过程中要坚持地位平等原则、渗透性原则、对话原则、人文化原则和交往理性的原则。最后,着重提出高校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教育内容从政治话语向文化话语、生活话语的转化,教育方式从“独白式”教育向“对话式”教育模式的转变,教育目标从“非主体性”向“主体性”的转变,教育关系从“我—它”型向“我—你”型的嬗变,教育评价从不断“甄别”走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