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清代三秦诗人群体为研究对象。第一章讨论三秦诗人群体的构成及主要特征。三秦诗人群体指清代初期至中叶,活跃在陕西、甘肃两省的一个地域性诗人群体。主要由清初的“关中三李一康”、“关中五虎”、孙枝蔚、韩诗、王又旦、张晋、张恂、雷士俊,以及清中叶的屈复、“关中四杰”、“兰山诗社”、“洮阳诗社”之成员组成。三秦诗人群体的诗论,大多主动继承明代李梦阳、康海、王九思等开创的格调理论,自觉发扬以“秦风”为代表的地域文学传统。同时,他们的诗歌创作也呈现出多元文化并存的风格特征。第二章主要探讨清初关中“三李一康”和王弘撰等本土诗人。他们论诗主要继承了李梦阳等人的格调理论,并在一定程度上有了改进和完善。清初关中诗人大多抒发故国之思和兴亡之感,痛恨不义战争,悯念百姓疾苦,其创作也更有慷慨激壮、意象苍茫的“秦风”特色。第三章主要探讨清初孙枝蔚、李楷、雷士俊、韩诗等流寓江南的秦地诗人的创作。孙枝蔚和李楷、潘陆等人曾结“丁酉诗社”,这是一个具有政治色彩的文人社团。雷士俊与王岩、郑廷直等人在扬州建有“直社”,讲论时文,砥砺气节,与复社分庭抗礼。乙酉国变之后,雷士俊流寓兴化,与李沂、李沛等昭阳诗人联系紧密,共抒亡国之痛。孙枝蔚的创作表现出了西北之慷慨悲凉与南方之清丽缠绵并存的双重特征。第四章主要考查清初关中仕清诗人,清初关中仕清诗人可以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为由明入清的“贰臣”,一部分为清朝科举文十。清初关中仕清诗人虽然也有秦中刚健之气,创作了许多反映社会动乱和民间疾苦的作品,但是在清廷高压统治之下,他们大多摧刚为柔,以朝廷“中声”为准,表现出温柔敦厚的创作倾向。第五章主要探讨乾嘉年间关中诗人屈复、“关中四杰”,以及“兰山诗社”、“洮阳诗社”成员的创作。关中诗人大多依然坚持关中诗学传统,与主流诗风保持一定的距离。屈复提出“寄托说”,强调诗歌要表现诗人的真情实感,并提倡对现实的反映和批判,与“格调说”等形式主义进行斗争。杨鸾论诗以“真情”为本,将中国古代“诗缘情”的思想推进到一个新的境界。吴镇论诗更为通达,他吸收了“格调说”与“性灵说”的合理因素,表现出关中诗学和江南诗学的交流和会通。清代中期的高压统治强烈而深刻地威慑了士人的心灵。乾嘉关中诗人之中,除了屈复尚有大胆揭露社会黑暗和吏治腐败的作品之外,其他诗人的作品中已经很难见到这些反映现实,批评时事的内容。不过,相对于那些歌功颂德的庙堂诗、吟风弄月的性灵诗和抄袭章句的肌理诗,依然具有独特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在乾嘉诗坛有着特殊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