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夏季强对流活动不仅能在对流层造成剧烈的闪电活动,还会激发环状重力波(CGWs),对流活动与其激发的波动特征有关,CGWs在经由平流层和中间层传播后,抵达80~90 km高度,对发生在附近高度的中高层TLEs有调制作用。本文完整地考虑上述过程,以“对流层激发—平流层传播—中间层调制”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并且结合观测数据与模型验证,既能明确各种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也能为今后的观测统计和模式参数化提供依据。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775006,41575004); 国家重点研发专项(2017YFC150151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季强对流活动不仅能在对流层造成剧烈的闪电活动,还会激发环状重力波(CGWs),对流活动与其激发的波动特征有关,CGWs在经由平流层和中间层传播后,抵达80~90 km高度,对发生在附近高度的中高层TLEs有调制作用。本文完整地考虑上述过程,以“对流层激发—平流层传播—中间层调制”为研究的基本思路,并且结合观测数据与模型验证,既能明确各种现象间的相互联系,也能为今后的观测统计和模式参数化提供依据。本文利用WWLLN闪电定位数据、AIRS卫星数据、FY-2E气象卫星数据,研究了2014—2018年间中国中东部地区对流活动的分布特征及AIRS观测到的平流层CGWs的波动特性,并结合全天空成像仪数据、SABER卫星数据和流星雷达数据,讨论了平流层CGWs向中间才层传播的条件,特别是对一次对流层雷暴激发的CGWs、经平流层传播至中间层的过程进行了完整的分析。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利用二维FDTD电磁脉冲模式(EMP),在考虑对流层雷暴激发的CGWs对中性大气扰动的影响下,模拟了CGWs对中高层TLEs电场和光辐射场的调制效应。主要内容和结论概括如下:(1)对流系统是夏季平流层CGWs的最主要激发源。CGWs能够传播至平流层并且被AIRS观测到,受到两方面因素的影响,首先需要有足够大的CAPE触发对流活动,并且配合低层水汽输送以维持垂直对流的强度,其次风场的过滤作用能够减少传播过程中低频波动与高频波动的相互作用,维持CGWs的波形,才能够在传播至平流层高度是被识别出来。2014—2018年夏季,AIRS观测到的均为向东传播的CGWs,对流性激发源集中出现在30°N—40°N的中纬度地区,在确定激发源的过程中,最小二乘的拟合方法虽然能够确定环状波纹的几何圆心,但需要结合色散关系对水平波长和传播距离的检验才能保证其结果的可信度。(2)CGWs的波动特征存在差异,波动振幅与激发时段的对流系统变化特征有关。CGWs的温度扰动值介于-0.59 K至1.32 K之间,平均水平波长为170.81 km。300—700km的传播距离最为常见,平均水平传播距离为468.28 km。对流系统总体数量较少是造成AIRS白天观测时段内CGWs数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结合云顶亮温来看,利用色散关系确定激发源的效果理想,平均亮温的低值中心与闪电密集区都出现在拟合位置的东侧。在激发时刻,TBB低于220 K的区域面积与闪电频数有很好的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53。在激发时刻及前后一小时内,闪电活动强度的变化与波动振幅有关,闪电数量的相对变化都集中在0.5—1.5倍范围内,整体上与温度扰动呈现正相关。(3)观测到一次对流系统激发的CGWs经由平流层传播、最后抵达中间层的完整过程,逆温层的出现有利于平流层CGWs向中间层的传播。2013年8月10日晚间的一次雷暴过程,2.5 h后CGWs传播至87 km高度处的气辉层,41 km高度处的平流层CGWs出现在激发后7 h。在85 km至91 km高度处存在明显的逆温层,由此计算出的m2廓线在82 km至88 km高度处出现了m2>0的温度波导结构,有利于CGWs向更远的距离传播。选取的10个平流层CGWs中,有5个能够传播至中间层,重力波扰动伴随着80 km以上逆温层的出现,观测时段明显的逆温层与风场的极值中心出现在同一高度。完整的CGWs激发和传播过程,和多次平流层CGWs向中间层传播的观测,将为后续研究的参数化方案提供实际观测数据。(4)利用FDTD方法,在考虑重力波影响下建立的二维EMP能够准确的模拟elves和halos的发展形态,CGWs扰动对电场和光辐射场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扰动幅值越大,光辐射形态变化越显著。具体来说,分别选取幅值和陡度不同的两种雷电流作为激励源,模拟出了elves与halos的电场变化和光辐射场形态发展的过程。对elves的模拟结果中出现了两个光辐射场强中心,发光区域集中于85—100 km,内侧光辐射中心强度较弱。CGWs造成电场在90—100 km高度处出现明显的疏密变化的波纹形态,主要发生在陡度较小的电场下降时期,疏密变化交替出现的距离约40 km,与CGWs水平波长对应,CGWs造成内侧光辐射场变形较明显,甚至分裂为多个发光区。对sprite halos的模拟显示,雷电流产生的静电场水平范围在50 km以内,雷电通道正上方区域由于小范围击穿形成局部强电场,增加的电子密度对上方区域造成了屏蔽,使该区域电场幅值变小。sprite halos发光区域呈薄饼状,始发于85 km高度处并有向下发展的趋势。CGWs对sprite halos的扰动主要在雷电通道正上方80—100 km高度,主要形变区域位于雷电通道水平距离30 km范围内,该区域也是电场扰动最明显的区域。
其他文献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路网内部结构也更加复杂,路网中发生的紧急事件很大程度地危及到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紧急事件发生时,城市应急中心会派出特殊授权车辆到达事故发生地实施救援工作,车辆到达时间越短,突发事件造成的损失就会越小。虽然特殊授权车辆具有道路优先通行权,但是实际行驶过程中也会受到车辆拥堵的影响,难以实现优先通行造成极大的延误。因此,在减少对普通车辆产生影响的前提下,本文围绕如何使特殊授
随着成像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数字图像逐渐成为了一种重要的信息传递媒介。但是,在实际的应用场景中,由于成像条件及外界干扰等因素的影响,存在着分辨率低、数据缺失等质量退化问题,图像恢复旨在研究如何从退化图像恢复出来理想图像,从而达到改善图像质量的目的。深度卷积神经网络通过卷积运算的层级化处理能够有效获取图像的层级特征表示,为图像恢复带来了新的建模方法,带来了图像恢复算法性能的有效提升,使其研究进展有了实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公共建筑能耗随着面积的增加而大幅上涨。在这种背景下,目前市面上常见的公共建筑用电监控系统,大多采用智能电表配合总线的方式进行现场数据采集,存在布线工程量大、维护不便等问题。同时,一些现有建筑用电监控系统对异常用电的行为不能进行有效的管控,无法及时排除安全隐患,并且容易造成电能的浪费,制定相关政策以及进一步推进公共建筑节能工作较为困难。本文在研究现有建筑用电监控系统的基
近年来,海洋科学研究越来越多地依赖自主水下航行器和遥控水下航行器拍摄的水下图像。然而,由于复杂的水下成像环境,自然光在水下会发生吸收及散射效应,导致水下图像出现严重的可视性问题,具体表现为色偏效应、对比度不足、清晰度低。严重的失真不仅影响水下图像的质量,而且限制了水下视觉任务的进展。目前,水下图像处理方法主要包括传统方法和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其中,传统方法由于水下复杂的物理和光学因素,在不同的水下
随着航天、航空以及核能电站等领域的设备集成度不断提高,其内部工作空间越来越狭小,环境越来越复杂,内部作业要求越来越高。而蛇形机器人因其较强的灵活性与柔韧性,能够较好地完成在狭小空间下的检修等任务。考虑到绳驱方式可以减少机器人体积与重量,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狭小空间作业的绳驱式蛇形机器人设计方案,并研究了其控制策略。本文主要工作如下:(1)本文提出了一种绳驱式蛇形机器人设计方案。对蛇形机器人的关节、连
视频目标分割旨在自动分离视频中的前景和背景区域,是一种能够对视频进行精确像素级分类的技术。根据测试阶段是否利用初始帧掩膜标注,该技术可分为无监督和半监督两大类别。视频目标分割在视频编码、智能监控和人机交互等领域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的发展,视频目标分割也取得了重大的进展。但是,高精度的算法仍然非常匮乏,其原因在于所学模型难以有效应对复杂视频场景的变化,如严重遮挡、剧烈形变、快速运动、相似
青海高原(简称“高原”)海拔高且地形复杂,致灾性对流频发。但是,针对高原上强对流的研究较少,对卫星和雷达的应用水平有限,特别是对强对流的发生发展及其云团参数特征研究更少。为做好高原防灾减灾工作和提高遥感监测资料的应用及研究水平,本文使用2005年—2018年常规气象资料、地面观测和灾情公报资料、静止气象卫星一级数据和天气雷达体扫基数据等,选择致灾性对流天气过程,开展高原对流机理模型、对流特征识别和
现如今,卷积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语义分割、目标检测等计算机视觉的各个领域中掀起了研究热潮,而且取得了重大成功。随着卷积神经网络的研究发展,模型的参数规模越来越膨胀,它的计算代价也越来越大。因此,过参数化的深度模型难以在硬件资源受限的环境(比如嵌入式传感器、无人机、移动设备、自动化机器人等)中实际部署工作。研究人员提出了网络剪枝技术来减少模型的参数量和计算量,能够对深度网络进行压缩和加速。针对深度卷
随着机器人技术在诸多方面的应用,单个机器人的应用局限性逐渐暴露。多机器人协同系统凭借其效率高、鲁棒性强等优点受到广泛关注,在军事、工业、民用等领域有着极大的发展空间。随着相关理论研究的不断完善,编队控制及避障问题成为了多机器人协同领域的热门方向,其难点主要体现为在复杂的动态障碍物环境下,多机器人编队队形的形成、保持以及避障。为此,论文以多移动机器人的编队与避障问题进行研究。首先,介绍了差分轮式移动
积雪是气候系统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冰冻圈中地理分布最广泛、季节和年际变化最显著的部分。积雪具有高反照率,低粗糙度和低热传导特性,它的保温效应,水文效应和反照率效应会对土壤温湿度和地表温度产生影响。积雪数据来源广泛,站点观测资料时间长,但是观测存在代表性的问题,遥感观测时空分辨率高,但反演算法受各种因素影响,陆面过程模式的结果则具有不确定性。而数据同化技术可以将上述数据的优势融合,生成高质量的积雪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