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枕大池穿刺Kaolin诱导建立交通型脊髓空洞(Syringomyelia; SM)伴发脊柱侧凸兔模型,探讨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早期,脊柱侧凸的发生与椎旁肌失神经支配之间的相互关系,为进一步研究伴发脊髓空洞脊柱侧凸发生的机制提供依据。方法:本研究共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枕大池穿刺Kaolin诱导兔交通型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动物模型的建立。选取月龄约3月,体重1.75-2.2kg健康日本大耳兔40只。随机分为4组:A:Kaolin组;B:生理盐水注射组;C:单纯穿刺组;D:空白对照组,其中A组16只,其余三组各8只;并将各组动物随机编号。A组行枕大池穿刺,先抽出0.6ml脑脊液再注入等量25%Kaolin无菌混悬液;B组行枕大池穿刺抽出0.6ml脑脊液后注入等量无菌生理盐水;C组行枕大池穿刺可抽出脑脊液时即可,操作中既不抽出脑脊液也不注入任何物质;D组不做任何处理。选取造模后1、3、6、9、12周为观察时间点,摄脊柱全长正位片、颈椎核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扫描,分别记录各时间点实验动物的脊髓空洞及脊柱侧凸的发生情况。第二部分:交通型脊髓空洞与伴发脊柱侧凸兔脊髓传导功能及椎旁肌失神经支配研究。将12周末经MRI证实为存在脊髓空洞的实验动物,按照是否伴发脊柱侧凸进行分组。A1组: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的动物5只;A2组:单纯空洞5只;D’组(空白对照组):随机从D组中选取5只。分别测量各组实验动物,兔双侧胫后神经P40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 SSEP)的潜伏期、峰波幅。取双侧平均值行各组间对比,侧凸组行左右双侧自身对比再行统计学分析。继之予取颈脊髓行HE染色,再次验证脊髓空洞的发生率;双侧椎旁肌取材,以HE染色观察椎旁肌组织病变;以运动终板神经镀银染色,统计椎旁肌轴突终末支配比率(Terminal innervation ratio, TIR),采用Coers法计算各组TIR平均值;扫描电镜观察椎旁肌超微结构变化行各组间对比研究。结果:1,一般情况结果:各组动物,在12周观察过程中无死亡动物发生,A组总体动物在术后1-7天内表现有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饮食减少现象,但无肢体活动障碍、行走不稳、持续性体重减轻等现象发生;B组也有轻度精神萎靡表现,但所有动物均在一周后恢复正常。其余两组未观察到有异常现象。2,影像学结果:在A组16只实验动物中,于造模后3周时MRI影像学观察到有SM的发生,于3、6、9、12周末分别有1、2、4、3只新发SM,12周末SM的发生率为62.5%。其中至第6周末时在发生SM的动物模型中,行脊柱X线正位片检测时观察到有脊柱侧凸的发生,于6、9、12周末分别有1、2、2只发生脊柱侧凸,12周末侧凸的发生率为31.3%;且脊柱侧凸的出现均伴发SM的发生伴发率为50%。侧凸形态及角度随时间推移有加重趋势。其余各组均未见SM及侧凸的发生。3,电生理:A1组、A2组、D’组间早期行各组间对比研究,皮质SSEP检查P40潜伏期、峰波幅无统计学差异;侧凸组行双侧自身对比亦无统计学意义。4,脊髓及椎旁肌组织学:(1)脊髓HE染色观察A1、A2组均发现颈段脊髓中央管存在不同程度扩张的SM,以C2-C5为著,病检与MRI检测符合率100%。(2)椎旁肌及神经末梢光镜:伴发侧凸组观察到小群性肌肉萎缩现象,以肌纤维角状萎缩及亚细胞结构紊乱、轴突末梢分支增加为特征性改变,在脊髓空洞组及空白对照组间未发现类似改变;TIR值,空白对照组:1.07±0.15,单纯空洞组:1.04±0.18,空洞伴发侧凸组:1.32±0.05。(3)椎旁肌电镜:伴发脊柱侧凸兔椎旁肌超微结构存在明显异常改变,以肌膜下及肌原纤维间肌丝溶解、肌膜间断性破损,肌质网普遍扩张,线粒体肿胀,嵴不清或形成髓鞘样结构为特征。但在脊髓空洞组及空白对照组间未发现类似改变。结论:(1)通过枕大池穿刺kaolin诱导法可成功建立兔颈脊髓空洞模型,该方法操作简单,验证方法成熟,成功率高;(2)脊髓空洞形成的同时可伴有一定比例脊柱侧凸的发生,但二者间的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3)在脊髓空洞与脊柱侧凸发生早期,脊髓传导功能无明显异常。(4)脊髓空洞伴发脊柱侧凸发生早期,双侧椎旁肌的失神经支配可能是畸形发生的中间环节或继发性改变,而非始动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