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技术创新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在科技全球化的背景下,借助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力量进行技术创新,成为企业实现技术进步的理想手段,产学研联盟作为产学研合作的高级形式,不仅可以与一次性交易相伴的不确定性给企业带来的风险,也能够使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承担一定创新风险的同时获得丰厚的回报。尽管产学研技术联盟已成为最广泛的企业战略之一,但在联盟实施和发展过程中面临着诸多困难,稳定性是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其对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存在及战略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因此,对产学研技术联盟的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认识并消除影响联盟稳定性的关键因素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目前,理论界对联盟稳定性的研究多从静态角度针对一般意义上的的战略联盟展开,对于产学研技术联盟这种特殊合作方式的研究较少。本文以产学研技术联盟的基本特征和模式为切入点,从动态视角讨论了以知识转移为目标的联盟运行过程,提出以联盟组建及其成员匹配性、联盟运行及其互动性、联盟利益分配及其共赢性为核心的产学研技术联盟稳定性的研究框架。首先,分析了产学研技术联盟的伙伴构成,从交易成本和资源基础理论两个角度探讨了伙伴选择对于联盟稳定性的影响。考察了项目联盟、共建研究机构和经营实体三种模式下的伙伴选择差异,通过博弈模型讨论了联盟模式选择问题,在战略协同、资源互补、文化相容和可信任四个维度下考察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匹配性的影响因素。其次,构建了产学研技术联盟的知识转移模型,分析了产方知识学习和学研方知识共享过程。通过投机行为的博弈模型,指出联盟运行中第三方介入的必要性,提出承诺、信任和冲突解决等关系管理的具体方式,讨论了有利于产学研技术联盟互动的因素。最后,通过单一与混合报酬支付模式下的利益分配博弈模型,分析了委托开发、合作开发与共建实体联盟模式的利益分配方式选择问题,从成员投入、努力程度、风险管理有效性、利益分配合理性和公平感等角度考察了产学研技术联盟共赢性的影响因素。进而,借鉴熵和系统有序度的概念,对产学研技术联盟的稳定性加以类比,利用Logistic模型对联盟稳定性进行了衡量,通过对有序度演化曲线的求解讨论了联盟系统有序度演化的不同阶段及特征。根据产学研技术联盟匹配性、互动性和共赢性的影响因素分析,构建相应的因果关系图,以更为清晰地体现各要素对产学研技术联盟稳定性的作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学研技术联盟稳定性的系统流图和系统动力学模型,对联盟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系统动力学仿真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