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机遇和挑战——以Z学校为例

来源 :武汉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moking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双一流”建设的明确提出,促进我国大学健康且持续迅速的成长,给“双非”大学的建设提供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与此同时,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也借此契机进行改革创新,2016年,《统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的通知》文件颁布,在内容层面,直接确定了一个关键点:非全日制与全日制研究生两者在录取标准上,要求实现现实统一即同样的质量培养,为我国的大学教育事业与社会的进步做出了贡献。尽管“双一流”建设为促进我国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教育提供了机遇,然而也导致了其存在着较大的挑战,因此,我们要牢牢的把握住机遇,应对源自于外部的挑战,推动非全日制研究生的更进一步发展。本文中,笔者以“双一流”建设为选题背景,以普通高校Z大学为研究对象,研究在普通高校中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存在的现象以及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且最后提出了相关的应对策略。首先,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采集和查阅,对“双一流”建设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工作予以研究与相关的总结。再者,以Z学校为实例,借助问卷调研与六家企业之间的访谈调研,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存在的现象进行分析和梳理,分析“双一流”背景下Z大学的优势和劣势,运用需求理论、分层教育理论与科学管理理论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行分析研究。最后从国家、学校、个人三个方面来提出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建议和策略:在国家层面上,其一、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保持高度关注,发挥政府职能,提高社会认可度;第二、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管理、监督制度,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第三、构建质量评估制度,基于非全日制研究生,要求治理方面,实现法治化;学校层面:第一、强化教师的综合队伍的建设,培养“双师”型的教师,增强师资力量;第二、加强优势学科建和开设重点应用课程,提高人才培养水平。其三、产学研培养相互结合的模式,促进学生的社会服务能力的提高。个人层面:第一、端正学习思想态度,认真学习刻苦钻研。第二、发挥学生的自觉性,利用好网络的优势。为推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保持健康和稳定的建设发展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本论文的创新点是根据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双一流”建设背景下Z大学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优势与劣势,运用了需求理论、分层理论和科学管理理论来分析“双一流”建设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其他文献
重复性供述问题是伴随着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建立而进入非法证据排除领域的难题。在理论上,重复性供述是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在受到之前非法取证方法的持续性影响下作出的供述,这部分供述在外观上符合法律程序,但在实质上仍然是不满足任意性的,因此其本质上仍然是非自愿的,属于非法证据的范畴。在我国,有学者认为,重复性供述排除的直接理论基础在于“毒树之果”理论,但需要指出的是,重复性供述与毒树之果存在较大差异,其中最
学位
电子商务交易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我国迅速发展起来,在各大经济领域都显现出一种势不可挡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经济的增长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网络产品侵权事件也屡屡发生。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作为这种新型法律关系中的主体,在电子商务交易中拥有多重身份,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研究电子商务平台经营者产品责任对维护消费者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但传统产品责任规则已经不能完全适用这种新型法律关系。因此出台具有针对性的法律来认
学位
口供补强规则是指口供作为定罪的唯一依据时,必须要有其他证据予以补强,否则法院不能做出有罪判决。口供补强规则作为审查口供真实性的证据规则之一,对认定案件事实具有重要作用。我国目前相关立法规定的原则性较强,司法实践中口供补强规则的适用缺乏具体标准指引,存在着适用的前提条件、补强的对象、补强证据的范围以及补强的程度不明确等一系列问题,口供补强规则未能发挥应有的制度功能,相关理论研究尚待进一步深入。以口供
学位
在撰写专利权利要求时,由于某些技术特征无法用结构特征进行限定或者用功能特征进行限定比用结构特征更加合适,功能性特征逐渐受到专利撰写人的青睐。但是功能性特征的认定以及功能性特征的权利保护范围往往是司法案件中的争议点之一。我国法律中对于功能性特征的定义稍晚于实践中对于功能性特征的适用。直至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才给出了功能性特征的定义,即通过在
学位
为促进民事交易的正常进行,民事诉讼中当事人有权将正处于争议中的权利义务转移至案外第三人,造成诉讼中发生客体变更。这一民事交易进入诉讼程序视野时,转让行为就不再是单纯的私法行为,亦引发了公法之效果,即产生了诉讼程序怎样进行的问题。我国2015年颁布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以下简称《民诉法解释》)中,首次明确采用以“当事人恒定主义为原则,诉讼承继为例外”的规则。当
学位
在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中,没有关于案外人的明确概念,学界也出现关于“案外人”、“利害关系人”等表述混同使用的情况。无论是“案外人”还是“利害关系人”,在刑事涉案财物处置论域中,其本质都是指代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之外的,对涉案财物主张权利的自然人或单位。从案外人的概念出发,可以将案外人划分为四种类型:即对涉案财物主张共有权、主张善意取得、主张自身财物被他人用于犯罪以及主张对涉案财物享有其他排他
学位
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整合问题是我国高等教育中长期以来一直有待解决的难题,围绕这一难题分化出三个需要回答的问题:第一,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整合问题的根源在何处?第二,促进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有效整合的关键点是什么?第三,通过怎样的途径和策略才能促进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有效整合?为了解高等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整合状况,本研究从专业技术知识与专业实践
学位
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防范金融风险意识显著增强,同时对于我国保险业的发展机遇与风险并存。金融安全是金融稳定的应有之义,对防范金融重大风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保险业的稳定,则是金融稳定的重要基础。因此,建立合理安全高效的保险公司市场退出机制,是我们为了我国金融市场稳定所不可回避的问题。截止目前来看,我国还未建立一套完整系统的适合保险公司退出市场的法律机制,而且关于这套退出市场机制在
学位
释明制度起源于民事诉讼法,在民事诉讼体制转型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我国对释明权的理论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研究重点在比较法层面,后逐渐深入到理论构建及实践适用研究之上。最高人民法院在2019年发布的《全国法院民商事审判工作会议纪要》(以下简称九民纪要)、2020年修订的《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证据规定)中对释明权问题进一步明确,针对释明范围及边界的实践研究迎来了新的高潮。基于仲裁在
学位
强制措施是各国刑事诉讼体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兼具着保障刑事诉讼的顺利进行和保护公民基本权利不受侵犯的双重职能。我国《刑事诉讼法》在立法传统中,一直存在“重人身,轻财产”的理念,侦查阶段对物强制性措施的适用缺乏体系化的法律规范,缺少行之有效的具体依据,导致超范围、超期限查封、扣押、冻结的现象频发,对公民财产权造成了难以弥补的伤害。正如“没有人是天生的犯罪者”,很多物品也只是碰巧与特定行为联系在一起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