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篱与互缘:劳森伯格海外巡回展在中国

来源 :中国美术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i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1985年中国北京和西藏两地的“美国现代艺术家——劳生柏作品国际巡回展”为研究对象,将该展览置于劳森伯格海外巡回展计划[Rauschenberg Overseas Culture Interchange]的整体语境中,利用美国劳森伯格基金会收藏的相关文献和其他材料,对该展览的展出内容、筹备过程、展品特点、展品反映出的劳森伯格艺术创作的前后变化、同期举行的崔施·布朗现代舞演出与劳森伯格的艺术关系,以及徐冰、叶永青、顾德新、宋冬、喻红等中国艺术家看展后的反应等方面进行讨论,试图超越现有的“劳森伯格对中国当代艺术的影响”视角,从互相影响、互相成就的“互缘”视角探讨该展览给艺术家和举办国双方带来的跨文化沟通的价值。
其他文献
某一特定历史时期的艺术创造能够反映当时的哲学观念、社会形态和政治主张。回顾历史,探寻与求索艺术史的主要影响因素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不乏美术史学者试图关注创作与发展的具体方面,以获得有价值的成果。本文由欧洲学者的视角出发,从中国古代画论中选择荆浩、郭熙、苏轼和韩拙等人辑撰的山水画论,试图通过这些绘画理论探讨五代至北宋时期具有代表性的画家创作山水画的准备方式、创作过程及其秉承的思想要旨。
学位
乔治·德·拉图尔(以下简称拉图尔)作为17世纪初的重要画家在美术史上一直有着十分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通过研究拉图尔绘画,从人物形象表达的角度入手,研究人物形象表达在拉图尔绘画中的发展与变化,继而探讨拉图尔绘画在创作构思上的发展脉络和重要转变,概括出拉图尔绘画至始至终所探讨的核心内涵,以此来研究这位在美术史上神秘,生平稀少却又留下浓墨重彩的画家。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对拉图尔所现存的绘画作品中具有
学位
《清秘藏》是明代張應文寫作的一本鑒藏之書,最早刊刻于萬曆廿四年(1596),廣為鑒藏圈徵引,然對此書及其作者張應文的研究極其匱乏。張應文是明代書畫鑒藏家張丑之父,對張丑影響不言而喻。本文通過對《清秘藏》文本的校勘及相關史學考證,梳理出張氏家族的官宦背景與收藏傳統,從寫作方式考察張丑畫著錄所受家庭影響,進一步探究張丑家藏情況,揭示晚明鑒藏文獻的成書過程。
学位
18世纪早期英国自然式园林产生与发展,并在随后二三十年间取代了来自欧洲大陆的法国——意大利规则式园林风格,这在艺术史和造园史上都具有重要的意义,艺术史家潘诺夫斯基称之为“园林革命”。这场“革命”伴随建筑上的帕拉第奥主义运动和文学上的自然理念发展,并借助传教士的引入进而受到中国园林的影响,自然式造园的先驱威廉·肯特[William Kent]从中获取造园思想和设计语言,结合自身的实践和创作,最终使得
学位
本文聚焦于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画家约翰内斯·维米尔[Johannes Vermeer]的绘画作品:《天文学家》[The Astronomer]与《地理学家》[The Geographer],是基于这两件作品的个案研究,其中最为关键的要素是这两件作品中关于地球仪和天象仪的表现。首先,论文将聚焦于画作的形式构成,定位维米尔所用的天文仪器;其次,将探索此类天文仪器的图像学传统,以及其在传统图像意义中的隐
学位
《俑庐日札》以札记体例,记录罗振玉光绪三十二年至三十四年寓居北京,官学部参事期间,积年所收和所见。作为罗氏学术盛年的笔记体出版物,是他较早一本将古器物、碑刻、钱币、玺印、明器等等类别合辑在一起的书,可以选为反映罗振玉古器物学观念的代表,其中对于明器的著录更是开风气之举。本文第一章以《俑庐日札》成书背景、版本及内容概要为主要内容。第二章具体分析《俑庐日札》著录的几件明器,其中着重于对陶灶、陶俑的考辨
学位
毕加索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其艺术成就毋庸置疑。而在毕加索一生众多的作品中,米诺陶作为一个独具代表性的形象出现,毕加索对其情有独钟。本文在梳理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聚焦在毕加索的《沃拉尔系列》《米诺陶之战》《格尔尼卡》三组作品中,对毕加索作品中米诺陶所具备的双重性进行讨论。并结合形式分析与图像学的研究手法,将关注点放在毕加索的米诺陶形象的相关作品图像本身。在第一章中首先针对米诺陶这一古典意象
学位
孤独谱系障碍是一种广泛性神经发育障碍,核心表现为社交互动、社交交流的持续性缺陷,以及行为模式、兴趣活动的重复性和受限性。孤独谱系障碍所导致的核心认知缺陷在于难以理解他人的思维方式。心理动词是理解自身与他人思维方式的重要工具,其习得过程反映了儿童心理理论的发展。心理理论的异常是孤独谱系障碍患者社会和沟通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往研究发现,孤独谱系障碍儿童难以习得心理动词。国内外对各年龄阶段典型发展儿童
学位
隐逸文化是文人士大夫在集权统治制度之下,维护自身独立的一种生存与生活方式,随着历朝历代的发展变化,也呈现出不同的面貌。元代统治者以“民分四等”的政策,打压了文人士大夫们进入仕途的途径,投报无门的文人士大夫,只能将自己的政治情怀通过诗书画的艺术形式得到寄托与释放,元代的文人士大夫对政治领域的日渐疏远,造就了元代隐逸文化的繁荣。倪瓒作为元四家之一,其萧疏简淡的绘画风格与亭下无人的绘画意境成为了元代逸品
学位
绢作为中国传统书画的重要载体,其材质优劣直接关系到书画的笔墨表达与传藏保护。目前国内外关于书画绢的研究理论归纳多,直面历史遗迹并进行全流程实践探微的少。本选题对不同时期书画绢样本进行材料、织造、涂布等方面的比较分析,试图找出载体与笔墨语言的关联性,并结合书画装裱修复实践来讨论书画绢材质对书画创作、保藏的影响。本文首先品鉴晋唐、宋、明清书画绢的特点,其次探微制绢材料与工艺,进而结合具体案例谈论绢本书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