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为内蒙古区域经济体系中的一类特征鲜明的群体——33个牧业旗县地区,凭借许多独特的草地、矿产、能源等资源优势,成为21世纪推动内蒙古工业化进程中新的增长亮点。但是在推进干业化过程中,这种发展是不平衡的。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以发展自身为目的,盲目开发利用地方资源,实施单一的资源开发导向型战略,忽视民族发展和生态环境多样化的特点。其发展模式仍是基于传统工业化的发展模式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即在传统的工业理念的指引下,通过对境内的自然资源无序开采,利用落后的机器设备进行产品的低附加值加工,这些利益的获得都是建立在以资源外流、环境污染、生态恶化为代价的基础之上的。结果导致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大量水土的流失,资源的浪费、外流,环境的严重污染,生态的恶化。因此,快速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冲突如何进行协调,是摆在牧业旗县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首要问题。同时,对于牧业旗县工业化理论的研究不仅是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及要求,也是对民族工业化理论的补充。牧业旗县的发展对民族地区乃至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有必要对牧业旗县的科学发展问题给与高度的关注。在这样一个宏观背景下,本文针对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环境恶化问题、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是否需要工业化问题和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如何发展工业化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践上的探讨。从理论分析上,本文在第二章对传统工业化理论、新型工业化理论进行综述的基础上,对民族地区工业化理论的发展进行了初步阐述;并在第五章结合生态经济学、循环经济学分析了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与草原生态系统的互动机理,针对传统工业化发展模式下牧业旗县地区草原生态系统失衡的原因。从理论角度分析了工业化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及促进二者的互动关系的机制,提出了多种学科交叉下的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战略的概念模型。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牧业旗县地区实施工业化发展战略的理论平台。在实证分析上,本文从社会发展状况,从基本条件、工业化水平、畜牧业状况和社会发展水平四个方面,建立了25个牧业旗县综合发展评价指标;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33个牧业旗县聚类分析。本文基于五类牧业旗县不同的生态条件、资源禀赋和工业结构,阐述了五类旗县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和困境,并在些基础上重点分析了五类牧业旗县的工业化发展潜力。本章的核心内容是:在对33个牧业旗县聚类分析的基础上,以三个不同类型的牧业旗县为例,根据牧业旗县的产业发展特点和区域生态环境设计了三种不同产业带动区域经济循环的工业化发展模式;并对牧业旗县推进工业化过程中的循环经济系统的三个支撑体系——人力资源体系、区域创新体系和牧业旗县信息化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通过对内蒙古33个牧业旗县地区的实证分析,本文的基本观点是:改革开放几十年来内蒙古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解决所有问题的根本在于发展。单纯强调生态保护,而忽视人的生存与发展是没有意义的;强调人的发展而忽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发展则是不可持续的。牧业旗县地区工业化发展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是不可协调的、绝对对立的矛盾。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在可持续发展观下,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内蒙古牧业旗县地区作为经济十分落后的独特的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目的;生态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保证。发展实质上就是人类生存发展条件的逐步改善,就是环境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