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具有较高发病率及死亡率的一种疾病,对我国人民的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动脉取栓术是一种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中的一种重要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最佳治疗时间是在6个小时内,而很多脑卒中患者常常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无法在最佳治疗时间内进行治疗。溶栓后得到良好预后效果的关键在于患者脑内存在缺血半暗带,多模影像成像能够实现对病变区域位置,大小及代谢活力状况进行筛选,因此多模影像指导下脑梗死患者的超时间窗动脉取栓预后效果成为当今的学术研究热点。脑梗死患者治疗后认知功能的恢复水平目前越来越受到关注,已经成为神经功能恢复效果外的另外一个重要的预后指标。而超时间窗动脉取栓的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的预后效果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对轻中度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超时间窗动脉取栓的预后效果(神经功能及认知功能)进行了进一步的探索,并对急性脑梗死预后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对于提高轻中度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超时间窗动脉取栓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提高理论指导,为更好地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预后水平提供理论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多模影像指导下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治疗轻中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的预后及对认知功能的影响目的:对比在多模影像指导下动脉取栓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的神经功能预后和认知功能功能预后。方法:入组2015年09月至2018年03月期间发病6-10小时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轻中度前循环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45例,将患者随机分为三组(CT组、MRI组和常规治疗组),CT组和MRI组用相应的多模影像筛选病人,最终剩余90例患者。其中33例在CT指导下进行动脉取栓术,34例在MRI指导下进行动脉取栓术,剩余23例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在治疗前、治疗6小时后、24小时后、7天后及90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方法,对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Hachinski缺血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ale)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1.动脉取栓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的神经功能预后比较。相比于常规治疗的患者,在多模影像指导下进行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的轻中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6小时(P<0.001),24小时(P<0.001),7天(P<0.001),90天(P<0.001)均具有更好的神经预后效果。2.动脉取栓组与内科保守治疗组的认知功能预后比较。相比于常规治疗的患者,在多模影像指导下进行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的轻中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也具有更好的认知功能预后效果,Mo CA(26.23±3.85 vs.24.62±2.25,P=0.022,n=85),MMSE(26.65±2.77 vs.25.10±2.36,P=0.023,n=85)。小结:1.在多模影像指导下动脉取栓组患者的神经功能预后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2.在多模影像指导下动脉取栓组患者的认知功能预后优于内科保守治疗组。第二部分CT与MRI对于指导轻中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动脉取栓组的差异分析目的:对比CT与MRI两组多模影像在指导轻中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手术的差异。方法:入组2015年09月至2018年03月期间发病6-10小时在我院接受治疗的轻中度前循环超时间窗急性脑梗死患者共145例,其中33例在CT指导下进行动脉取栓术,34例在MRI指导下进行动脉取栓术。在治疗前、治疗6小时后、24小时后、7天后及90天后,采用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的方法,对CT组与MRI组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Hachinski缺血量表(Hachinski Ischemic Scale)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评分。结果:1.CT组与MRI组的神经功能预后比较。CT组与MR组多模影像指导下进行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的轻中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在治疗后6小时(P<0.001),24小时(P<0.001),7天(P<0.001),90天(P<0.001)神经功能预后效果无明显统计学差异。2.CT组与MRI组的认知功能预后比较。CT组与MR组多模影像指导下进行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的轻中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预后无统计学差异。小结:CT组与MR组多模影像指导下进行超时间窗动脉取栓术的轻中度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无论是神经功能预后还是认知功能预后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第三部分影响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预后的高危因素研究目的:探究认知功能的危险因素与认知功能预后的关系。方法:收集2015年09月至2018年03月期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就诊的550例有认知功能危险因素患者的病例资料,使用Mo CA量表对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分析,采用单因素分的方法探究与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1.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年龄的单因素分析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年龄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r=0.891,χ2=5.66,P<0.05,认知功能障碍组的平均年龄(67.51±15.21)。2.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性别的单因素分析认知障碍组的男性患者占比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的男性占比,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男性占比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3.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饮酒的单因素分析认知障碍组的饮酒患者占比与认知正常组的饮酒者占比无明显差异,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饮酒占没有明显的相关性(r=0.131,χ2=6.26,P>0.05)。4.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受教育程度的单因素分析认知障碍组的低教育水平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的低教育水平的占比,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低教育水平的占比呈现出明显的负相关性。5.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高血压的单因素分析认知障碍组的有高血压史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认知正常组的有高血压史的占比,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高血压史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6.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高血脂的单因素分析认知障碍组的有高血脂史的患者占比与认知正常组的有高血脂史的占比无明显差异,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高血脂史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小结:高龄、男性、低教育程度、高血压是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认知功能障碍与高血脂史、饮酒史无明显相关性。第四部分经颅多普勒判断脑血管狭窄与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目的:采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对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进行探究。方法:收集2015年09月至2018年03月期间在河北省人民医院接受治疗且行TCD检查的55例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病例资料,使用MoCA量表对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进行分析,按照MoCA评分,将患者分为认知功能障碍组和认知功能正常组。MoCA评分低于26分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n=43)为认知功能障碍组,MoCA评分大于等于26分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为认知功能正常组(n=14)。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的方法对两组患者的颅内血管狭窄程度,并用单因素分析的方法分析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相关性进行探究。结果:1.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颅内血管狭窄程度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认知障碍组的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与认知正常组的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占比,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颅内血管狭窄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r=0.931,χ2=16.22,P<0.05)。2.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颅内血管狭窄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或右侧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认知障碍组的在左侧大脑中动脉发生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与认知正常组的在左侧大脑中动脉发生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占比,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颅内血管狭窄位于左侧大脑中动脉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r=0.832,χ2=8.23,P<0.05)。3.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颅内血管狭窄位于脑部前循环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认知障碍组的在脑部前循环发生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占比显著高于与认知正常组的在脑部前循环发生颅内血管狭窄的患者占比,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颅内血管狭窄位于脑部前循环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小结: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到的颅内血管狭窄、颅内血管狭窄位于前循环部位及左侧大脑中动脉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性。结论:1.相比于常规内科治疗方法,在多模影像指导下对轻中度前循环脑梗死患者进行超时间窗动脉取栓具有更好的神经功能预后效果及认知功能预后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式。2.CT与MRI两种多模影像方式在指导超时间窗动脉取栓中无明显差异。3.高龄、男性、低教育程度、高血压是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的高危因素,为提高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预后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4.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无创、可重复、可靠、经济,是诊断颅内外血管狭窄最常用方法,为更好地提高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预后效果提供了一种经济可靠的检测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