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以决策有用观为基础进行会计准则的制定已成为共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符合决策有用观的理念。2014年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第39号——公允价值计量》(下称“公允价值计量准则”),规范了公允价值计量方式以及层级信息的披露,促进了公允价值计量的推行。为检验公允价值的运用是否实现了准则发布时所期望的决策有用性,本文基于2014年发布的公允价值计量准则,研究披露公允价值层级信息的价值相关性问题。公允价值估值模型和参数的选择需要职业判断,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得管理层可能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而以公允价值计量进行盈余管理。良好的内部控制能够规范公允价值估值模型和参数的选择,对会计估计过程形成有效的内部监督。有效的内部控制能够抑制公允价值计量过程中的盈余管理行为,提高公允价值信息的可靠性,从而使公允价值信息的相关性程度增强。有鉴于此,为检验内部控制制度是否达到了预期的效果,本文将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内部控制因素对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影响。本文以我国2014-2017年非金融业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利用价格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显示,从整体层面来看,公允价值净资产与股价之间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公允价值信息比非公允价值信息更具有价值相关性;从各层级来看,第一、二、三层级公允价值净资产均与股价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第一层级公允价值的相关性显著高于第三层级公允价值,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净资产的相关性无显著差异。在内部控制对公允价值相关性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内部控制质量能够显著提高整体和第一层级公允价值相关性,但对于第二、三层级公允价值相关性的影响不显著。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如下建议:准则制定者需要细化公允价值层级信息的披露规范;相关部门加强对公允价值计量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上市公司完善内部控制体系,相关部门加大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管力度;提高会计人员的专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质。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从内部控制角度分析了公允价值相关性问题,为公允价值相关性影响因素及内部控制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