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流域水资源总量较少,上中游和下游用水矛盾突出,下游每年输沙耗用水量较多,而水土保持措施在减少土壤侵蚀的同时必然减少径流量,但减少的程度是多少尚无定论。水土保持减沙水代价可以有效衡量不同措施减少等量泥沙时对径流影响的程度。本研究以裸坡农地为对照,通过分析黄土高原典型地区坡面措施的减沙水代价(Rrs),探讨黄土高原不同区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水代价特征及其与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并揭示其区域分异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典型区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的Rrs,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同一地区水土保持措施的减沙水代价不同,其Rrs从大到小表现为耕作措施>梯田>种草>造林;(2)同一单项措施在不同地区其平均Rrs也存在差异,且变化幅度较大;(3)不同区域坡面综合措施Rrs亦存在地区分异特征,整体上丘陵沟壑第三副区大于第一副区和第二副区。分别对比分析了黄土高原坡面典型的水土保持单项措施减沙水代价,结果表明各单项措施的Rrs表现较为复杂:(1)耕作措施中,横向耕作>防冲沟>浅耕>深耕;不同作物种类Rrs表现为低秆作物和高秆作物(玉米/黄豆)间作>单作低秆作物(扁豆)>中高秆作物(冬小麦/荞麦)轮作;(2)不同牧草轮作下条播草木樨的Rrs最大,较自然草坡高25%,其Rrs表现为:条播草木樨>撒播苜蓿>草木樨>苜蓿>自然草坡;草田带状间轮作的Rrs表现为:草木樨/农作物>苜蓿/农作物,且草田带状间轮作的Rrs明显高于牧草轮作。(3)不同造林方式的Rrs表现为:普通种植>鱼鳞坑>水平阶>水平沟>穴植;植被措施中:灌丛>山杨林(天然次生落叶阔叶林)>油松林(常绿针叶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农地造林Rrs较大,比荒地造林高27%。选择典型区域建立了坡面水土保持措施与各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坡面梯田和林草措施Rrs与汛期降水量、侵蚀模数呈较好的指数反比关系,与最大30min降雨强度(I30)呈线性反比关系;当I30分别大于0.29和0.48mm/min时,坡度与耕作措施Rrs表现出较好的指数函数关系,耕作措施Rrs随汛期降雨量的增大而减小。通过不同区域坡面水土保持措施配置,可以对坡面径流量和泥沙量进行调节,Rrs较大的措施在减少相同的坡面侵蚀泥沙时,有利于增加土壤水分,但是不利于径流形成;当选择Rrs小的水土保持措施配置类型和区域配置时,在黄河泥沙减少的同时,对径流量与河道水资源的影响就小些,可相对增加径流量,从而达到减沙增流的调控目的,将更有利于水资源在流域内部的再分配,为黄河流域更合理的规划提供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