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80年Lakoff和Johnson的合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发表以来,隐喻研究引起国内外众多学者的兴趣,且大多基于认知语言学的视角。近年来,一些学者逐渐关注隐喻的应用语言学研究,这包括其广义即隐喻的实际应用研究,也包括其狭义的应用语言学研究即隐喻与语言教学的关系的研究。国内关于隐喻的研究起步较晚,内容上大都集中于认知语言学领域。将隐喻理论的研究成果应用于外语词汇教学的研究很少。 根据认知语义学的理论,隐喻是词义扩展的重要途径。本研究试图采用实验手段,探索培养隐喻意识与英语词义扩展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的教学方法,为大学英语词汇教学提出可供参考的数据和方法。本研究的理论依据主要来自三个方面:Boers关于利用隐喻理论促进外语词汇教学的研究;Craik & Lockhart的“加工水平/深度理论”;Visser关于多义词隐喻义的教学能够促进学习者对词义的深加工的理论。 本研究基于Boers的研究模式。不同之处在于:(1)Boers实验周期为课堂时间,实验目的是检验受试对刚刚学习的隐喻词汇的记忆结果;本研究的实验时间为八周,测验项目是没有学习过的新异隐喻性多义词,目的是检验学习者运用隐喻手段扩展词汇义项的能力;(2)受试的文化背景差别很大,籍此考查隐喻性表达中的跨文化、跨语言因素在隐喻性多义词习得过程中的影响。 本研究的自变量与因变量分别是隐喻意识与词汇习得水平。操作性释义分别是:在教学材料、教学方法完全一样的条件下,通过各种练习使实验班最终明确认识到隐喻性表达背后的概念隐喻,而在控制班没有这种具体的教学活动。因变量词汇习得水平反映在后测分数上。实验材料来源于三方面:(1)Boers和Clandfield的实验材料;(2)Alice Deignan编著的《Cobuild语料库7:隐喻》;(3)Metaphors Dictionary。本研究选择非英语专业大二的两个平行班为受试。实验开始前,对两班进行了前测,前测的内容包括24个隐喻性词汇,分为两部分,前测1考查被试对24个词汇的本义的掌握情况,前测2考查被试对24个词汇的隐喻意义的掌握情况,其中平均正确率最低的8个隐喻性表达所反映的8个概念隐喻被选为实验材料。通过前测确定了两班在实验开始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实验进行了8周,期间共讲授8个概念隐喻框架下的数十个语言隐喻。8周结束后,分别进行了后测。后测分为四部分:后测1的24道题完全集中于实验中学习过的隐喻表达;后测2完全是实验中未出现的24个隐喻表达;为确保其新异性,我们从Metaphors Dictionary中选取了24个大学英语四级大纲词汇表没有收录的隐喻性词汇;后测3考查受试根据语言隐喻自主总结出概念隐喻的能力;后测4的作文考查受试自主应用隐喻性表达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