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教育小说是中国现代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教育小说蕴含着文学家的教育思想,同时也寄托着教育家的文学情怀,文学情怀和教育思想成为教育小说的双翼。中国现代教育小说作为一个独特的交叉领域,虽然引起教育工作者和文学研究者的共同关注,但却未引起足够重视。 本论文在吸收以往中国现代教育小说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主要运用主题学研究方法,分别选取“反叛主题”、“拯救主题”和“寻路主题”三个贯穿中国现代教育小说史的主题进行梳理分析,通过三大主题的发展流变研究,探讨中国现代教育小说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学意蕴。主题学意义上的“主题”是指在文学流变的过程中相对稳定的基本元素,如题材、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等皆可作为“主题”进行研究。“主题研究”旨在通过文本梳理,寻找贯穿其始终的某些元素并对这些元素进行分析和归纳,从而在内容和形式方面揭示该作家创作上的承传和创新。 中国现代教育小说主题发展流变的原因,既有教育内部和文学自身的因素,更有时代变迁、社会动荡所引发的根本动因。在历史的发展流变中动态研究中国现代教育小说主题,不但具有文学和教育学价值,而且具有社会学和历史学意义。 在结构上,本论文主要由五部分组成,即绪言部分、正文三部分和结语部分。 绪言部分陈述教育小说在中外文学史上的传承演变,对其进行追源溯流,进而提出教育小说等与之相关的概念,阐明本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正文部分共分三章。 第一章主要围绕中国现代教育小说中的“反叛主题”进行梳理研究。 1919——1949年的中国现代社会属于动荡不安的历史转型期,文化启蒙、政治动荡、民族危亡、军事斗争等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给中国现代教育事业铺设了极为复杂的社会历史大环境。反叛传统、批判守旧、抗争黑暗的呼声,普遍存在于整个社会领域,在文化教育界尤为突出,以“反叛”为内容的中国现代教育小说大量存在,于是构成中国现代教育小说的“反叛主题”。“反叛主题”的具体内涵随社会时代的变迁而有所不同,于是就有“反叛主题”的发展与流变。第一章分别从“批判科举制度,反叛教育思想”、“暴露教育问题,批判教育弊端”、“持守教育良知,反叛教育黑暗”这三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梳理论述。 第二章主要围绕中国现代教育小说中的“拯救主题”进行梳理研究。 在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的现代历史上,教育肩负着许许多多的“拯救”使命,这种拯救使命既有对孩子的拯救,又有对民族危亡的拯救,也还包括拯救者——教师——的自我拯救。于是,中国教育小说就有若干层面上的“拯救主题”的存在。 鲁迅先生“救救孩子”的呼声,惊醒了一个时代,同时开启了一个有关启蒙和教育的新时代。“救救孩子”的呼声,不仅预示着教育的危机和民族的危机,而且把希望着眼于未来,站在时代高度上呼唤中国社会由“老年本位”向“儿童本位”的转变。教育的社会作用历来为人们所重视,“教育救国”思潮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一股生生不息乃至不断高涨的思潮,其核心思想是认为社会的改造和进步主要是通过教育来实现,把发展教育视为国家强弱兴衰的根本标准。“教育救国”思想作为中国知识分子为之奋斗的目标之一,引领着中国知识分子前赴后继,寻求救国之路。教师要教育学生做人,自己先要做出表率,“其身正,不令而行”。从社会角度而言,要拯救教育,除了救孩子,重要的是要救教师;作为一名教师,无论是拯救孩子还是拯救国家,首先要完成对自己的救赎。 第三章主要围绕中国现代教育小说中的“寻路主题”进行梳理研究。 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大清王朝的灭亡和知识分子对中国旧教育的否定,导致了“整体性的丧失”。使得一切都失去了根基。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依然在苦苦的追寻与探索,寻路成为了他们的必然使命。在实现现代化的路途上,教育肩负着提高国民素质、培养合格公民和引领社会发展的重任,教育工作者等于精神领域的拓荒者和引路人。中国现代教育小说记录了教育领域的拓荒者为国家、为民族寻找教育之路的曲折过程,同时,探路者自身也在探索的路上留下了歪歪斜斜的脚印,在历史的转折点或者十字路口,探索者迷失的脚印也比比皆是,因此中国现代教育小说包含丰富的“寻路主题”。本章分别从“寻找生存之路”、“探索成人之路”和“追求理想之路”三个方面分析“寻路主题”的发展和流变。 结语部分对论文进行概括,凸显中国现代教育小说的地位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