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农业上市公司为实证研究对象,以价值管理思想以及基于价值管理目的的价值评估和价值创造为研究内容,以提升农业企业价值创造能力并实现农业企业价值最大化为主要研究目标。 本文共六章,主要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即第一章——导论。首先提出了选题的意义,主要通过两个层面进行阐释:其理论意义表现为通过对价值管理思想的研究和价值评估方法和模型的探讨,进一步丰富和扩展管理学和管理理论的思想及视野,而实践意义则在于农业企业通过引入现代企业管理的价值理念,在此基础上寻求在价值管理框架下提高农业企业盈利性的战略路径,并且通过协调农业产业政策目标,在兼顾农业产业公益性特征的前提下关注以价值最大化为评估标准的盈利性。 第二部分属理论研究部分,即本文的第二、三章——管理思想的演进及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从管理思想的演进过程看,20世纪80年代之前,企业管理理论在在实践的推动下,经历了三个主要发展阶段,即20世纪初到20世纪30年代的古典管理理论阶段,其理论侧重于从管理职能、组织方式等方面研究效效率问题;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的行为科学理论及管理理论丛林阶段,其理论重视人的心理、行为等对高效率地实现组织目标的影响作用;20世纪6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初的以战略管理为主的研究企业组织与环境关系的阶段。随着有效资本市场理论、资本定价理论、资产组合理论、期权定价理论的日臻完善,以及企业管理理论研究和实践中战略理论和财务理论的相互融合,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对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日益依赖,推动了管理理论和理念的重大革新,企业管理进入到以价值为基础、以价值最大化为目标的价值管理阶段。由此可见,现代企业的价值管理理念是随着经济学、金融学、管理学以及公司制度的演进、发展而逐步形成,它渗透到企业管理整个体系中,形成了一套新的管理理论。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价值管理思想,本章就价值管理的理论基础作了深入探讨,并形成了基本的理论分析框架和若干理论观点: (1)从公司财务学角度看,企业价值是预期企业未来创造的现金流量用资本成本进行折现后的现值,企业价值的决定因素主要包括现金流量和资本成本。财务学中的价值创造指的是企业创造更多的现金流量和经济利润,因此,企业价值在本质上反映的是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 (2)价值管理是以价值为中心的管理思想,是在价值评估理论的基础上,与财务理论、企业战略理论以及现代金融学相互融合的结果。而价值评估理论和方法的思想源泉则上溯到20世纪初的艾尔文.费雪(Irving Fisher)的资本价值理论,以及米勒—莫迪格莱尼(Merton Miller—Franco Modigliani)的价值评估理论。前者为现代财务预算理论奠定了基础,成为现代企业价值增长理论的基石,但其资本价值理论和价值评估模型都暗含“确定性”的假设;后者把不确定性引入到企业价值评估的理论体系中,创立了现代企业价值评估理论,解开了“资本结构之谜”,即MM定理,提出和证明了企业价值评估的四种方式。 (3)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背景下传统企业管理的利润最大化目标不同,根据现代企业理论和财务金融理论的观点,企业价值管理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这是因为企业价值比利润更能全面反映企业的经营状况,更能反映不确定情况下企业的经营状况,更客观准确地反映人们对企业及企业所处行业增长状况的预期。 (4)价值管理的核心是价值创造。现金流量是公司价值及价值创造之源,因此,现金流量决定价值创造,基于价值创造的现金流管理是价值管理的核心内容。 (5)如何实现价值、创造价值?本文提供了一个明晰的战略分析框架,即金融战略、投资战略与经营战略框架下的企业价值创造,重点讨论了实现价值最大化目标的资本结构优化问题。 第三部分是方法论,即价值评估方法与价值评估模型研究,并就评估方法的发展和运用进行了详尽的讨论和评述。本部分涵盖第三章和第四章。 关于价值评估模型。在折现现金流量法下,通过对预测的现金流量、预计增长率以及折现率三个内在变量的选择、组合和估计,建立下列估值模型:(1)稳定增长模型,包括高顿增长模型,稳定增长的股权(或公司)自由现金流量模型;(2)两阶段增长模型,包括两阶段股息折现模型,H模型以及两阶段股自由现金流量模型;(3)三阶段增长模型,包括三阶段股息折现模型,E模型。而相对价值模型(或称为基础财务变量模型)则包括P/E比率模型、P/BV比率模型和P/S比率模型。其实,无论DCF模型还是相对价值模型,并无优劣之分,适用性才是最重要的。 作为DCF模型的延伸、深化和优化,本文提出用整体现金流量为基本参数,考虑多因素多风险的折现率,利用现金流量和现金存量来确定企业寿命和评估期间的建模思想,并开创性地建立了整体现金流量的预测模型、折现率的动态变化模型和企业寿命的预测模型,对于完善和发展企业价值评估理论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 尽管本文占用大量篇幅介绍和探讨了企业价值评估方法体系,尤其着重讨论了DCF模型及其优化与改进,但在现阶段,其研究的意义还只能被迫停留在理论研讨阶段,这是因为:本文研究认为,DCF模型在目前中国不成熟、不规范的资本市场环境下还不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因为假设条件不具备,缺乏应用基础。 第四章主要讨论应用模型的构建。本文从经济增加值(EVA)的基本原理出发,分别从:(1) EVA指标较传统指标在评价企业业绩方面更具优越性;(2)实证研究证明EVA对企业价值及价值创造能力具有更高的解释力;(3) EVA剔除了会计信息失真的影响等方面论证了EVA指标作为评价农业企业价值及价值创造能力的适用性、客观性和准确性,并构建了EVA的基本计量模型:EVA=税后净营业利润-全部资本成本=税后净营业利润-资本总额×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第四部分即第五章为实证研究部分。本文以价值评估为内容的实证分析以农业上市企业为例,选取1995-2003年度50家农业上市公司公开披露的财务信息为数据来源,根据EVA模型,主要计算50家农业上市公司的年度EVA行业平均值及各子行业的EVA值;同时作为评价农业企业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的重要补充或辅助指标,本文还依据传统财务分析方法分别计算农业上市公司的ROC、ROE以及ROA水平;本文的比较分析则进一步拓展了研究视野:通过与整体市场EVA水平的比较、与关联行业EVA水平的比较、与农业非上市企业EVA水平的比较,对农业行业的EVA回报与价值创造能力在整个经济系统中的相对地位给予定量描述;本文还从农业企业直接融资状况与其价值创造能力的相关性角度进行了实证检验。 在实证分析及比较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对农业企业价值创造能力进行了初步评价: (1)从绝对数值看,农业上市企业的平均EVA回报在样本期间的绝大部分年度在负值区域运行且逐年下滑,其ROE和ROA指标的运行曲线也呈现下行趋势。由于EVA具有相对较强的价值解释力,因此可以认为农业上市公司整体盈利能力和价值创造能力非常之低,农业企业的资本市场效率表现为对股东资本的损害和企业价值的毁损。 (2)本文的比较分析则揭示了农业上市企业价值创造能力的相对定位。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上市企业的EVA、ROE和ROA均低显著低于市场整体平均水平,而且除个别年份外,在绝大部分年度也明显弱于其下游关联行业—食品饮料上市企业。 (3)农业上市企业的相对低水平价值创造能力通过与其直接融资状况相关性的实证研究得到了有效检验。而国内外相关实证研究及经验数据则进一步为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提供了验证和补充。 (4)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业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还可以通过其资本效率和政策资源效率的计量和评价来体现。总体来看,在中国,农业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还处于被开发的阶段,问题的重要症结在于价值管理思想在政府政策、企业战略及微观经营等层面没有得到渗透和贯彻。 (5)作为可验证或可检验的经济事实,农业行业内部EVA回报的结构差异以及与关联行业的创值能力差距,既为农业企业的产业链延伸提供了价值创造前景,同时也支持了农业产业化政策的经济意义。 研究认为: (1)培育农业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为社会、为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创造更多的价值,既是农业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重要使命,也是制定相关农业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 (2)政府低效率的农业龙头企业补贴政策扭曲了企业的创造价值取向的经营管理目标,因此,必须改进补贴政策制度,改善政府政策资源分配的效率,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政策环境,从而直接或间接地推动农业企业价值及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3)理论上确实存在一种使农业企业价值达到最大化的融资结构或融资战略安排。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从价值管理角度评价,对农业上市公司来说,资本市场的权益融资表现为低效率或无效率,也就是说,权益融资并非是增进、提升农业企业价值或价值创造能力的最佳资本战略安排,因此,本文建议:对绝大多数不具有核心竞争能力的农业企业来说,在其融资战略的管理决策框架中,对以资本市场为媒介的权益融资方式应该或者可以作出“不选择”或“不作为”,进而优先选择或主要实施负债融资战略,并在政策改进方面协调商业金融与政策金融的组合,完善农村金融体系,同时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大力发展债券市场。 (4)用价值管理思想指导农业产业化政策以及农业企业的经营理念,实质上就是把农业产业化的应有之意界定为产业链整合与价值链管理。这将有助于建立和提升农业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顺利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