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有其内在的规律。典型案例研究可以揭示某种类型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中的一些规律性东西。本文采取不同空间尺度相互结合的研究思路,运用社会调查、数学模型、GIS 制图等技术手段,研究了河南省——这一经济正在快速增长的欠发达区域——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论文分为 8 章。 第1章,从区域发展实践和理论背景出发,阐明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的重要性和意义。评述有关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文献,系统梳理了国内外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研究进展以及目前国内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多空间尺度相结合研究经济快速增长的欠发达区域(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论题。 第2章,首先介绍区域经济空间结构相关概念,接着探讨了经济运动的两种基本形式:集聚与扩散。在此基础上,详细评述有关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理论,提出了基于多经济中心的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并从区域相互作用的视角讨论了区域经济空间结构演变的机制。 第3章,首先对河南省经济发展阶段进行了判断。接着,以县域为基本空间研究单元,采用人均GDP及其增长率为基本衡量指标,研究了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过程。并建立空间自相关模型和线性回归模型,分析了河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980年以来,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正处于快速变动时期。呈现出以下特点:①经济正处于空间集聚阶段,呈现出明显的中心——外围模式。豫北、豫西、豫中经济发展高水平县域在空间上连接,形成高水平县域集聚区。②经济空间结构出现多经济中心现象,而且经济中心处于更替过程中。20世纪80年代,安阳、新乡、焦作、洛阳、三门峡沿铁路线地区形成经济增长中心。20世纪90年代以来,以郑州、平顶山、许昌、漯河组成的豫中地区开始崛起并超过原来的经济增长中心,成为新的经济中心。③从区域经济关联看,河南省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程度不强。各市区对周围县域经济带动不明显,区域经济存在很强的极化效应;扩散效应只存在于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豫中、豫北高水平县域集聚区,并且扩散的强度和空间范围较小。因此,总体上,河南省经济逐渐向豫中、豫北地区集聚,而在集聚中心内部呈现局部范围的经济扩散。与国际理论比较,II河南省显现出了区域发展的工业化初期阶段的特征。第4章,首先分析了河南省工业化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工业产业发展的空间差异。进而从中央政府投资、乡镇企业投资、资源分布与开发的空间差异等区域内、外因素分析了河南工业化空间差异的原因。研究表明,1980年以来,工业经济是河南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工业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演变与河南经济空间结构的演变存在空间耦合关系。根据已有的理论研究成果,河南省工业发展处于初期向中期之间的过渡阶段。该阶段的空间格局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省域宏观尺度上,工业正处于集聚过程,工业格局呈现明显的中心——外围结构。郑州——洛阳沿铁路线地区,以及两侧的焦作、新乡和许昌、平顶山部分地区是河南省工业化水平比较高的地区,而其它外围地区工业发展水平还比较低。②在工业化水平较高的集聚区内部,多个不同等级的工业经济中心并存。各工业中心城市——以郑州为核心,洛阳、焦作、新乡、许昌、平顶山、开封、漯河作为二级中心,以及各县级市作为三级中心——共同组成了集聚中心内部的经济中心等级体系,但各工业经济中心还没有形成复杂有序的网络等级体系。③工业经济中心处于动态更替过程。20世纪80年代初,洛阳——焦作——新乡沿铁路线地区是工业化水平相对较高的地带。到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郑州、许昌、平顶山、洛阳之间的豫中地区工业发展较快,发展速度和整体水平超过了洛阳——焦作——新乡沿铁路线地区。④从工业内部结构看,各主要支柱工业行业与资源开发,尤其是矿产资源开发有着紧密的联系,一般是这些资源的初步加工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后继加工。该阶段工业空间格局是由区域内、外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区域外部看,全国区域发展战略以及由此形成的区域发展政策、投资政策决定了河南省在全国地域分工格局中的地位,中央政府是引导河南省投资方向和投资重点区域的决定力量。从区域内部看,资源的空间分布差异决定了投资的空间差异,资源禀赋较好的区位首先得到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以及企业的投资,成为经济增长点。建国以来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河南省工业空间格局就是在这种内外力相互作用下逐渐形成的。改革开放以后,中央政府的力量在河南省工业空间结构演变的作用有所减弱,但由于区域经济发展的 “锁定”效应,原经济基础较好的地区获得先发展的机遇,如20世纪80年代农村工业首先在这些地区获得快速发展,从而保持了原来的工业空间格局。第5章, 选择郑州市这一经济中心为案例,从产业结构变化、区域内部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