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截骨延长术治疗下肢长管状骨萎缩型骨不连病例的临床疗效,总结治疗过程的经验,探讨该治疗方法治疗下肢长管状骨萎缩型骨不连的临床价值。方法本研究采用回顾性分析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在2008年1月至2014年9月期间由创伤骨科收治的下肢长管状骨萎缩型骨不连的病例。共纳入病例19例,平均年龄33.26±7.16(21~60)岁,男性13例,女性6例,5例为股骨中下段骨不连,14例为胫骨中下段骨不连。其中15例为钢板内固定术后骨不连,4例为髓内针固定术后骨不连。首次受伤原因:3例为高处坠落伤,7例为车祸伤,9例为重物砸伤。回顾性分析采用Ilizarov截骨延长技术治疗的下肢长管状骨萎缩型骨不连病例的临床资料,通过病历记录、电话随访及门诊随访收集、统计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信息进行评估分析。主要观察指标:延长时间、愈合时间、骨缺损长度、术后骨痂评价;骨折愈合情况评价临床疗效;以及术前及术后膝关节HHS评分及踝关节Baird-Jackson评分,进行患肢功能恢复的评价。相应数据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进行数据的综合分析。结果本研究19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12.26±3.99(6~22)个月,骨不连愈合时间平均为8.89±3.05(4~18)个月;骨外固定架佩戴时间平均10.79±2.63(6~15)个月,骨缺损平均长度为5.61±1.52(4-10)cm。术后根据Femadez-esteve的放射学评价骨痂标准(见附表1),对骨不连处的骨痂进行评分,平均2.94±0.71分,治疗后根据Paley[7]骨折愈合评分标准:优12例,良5例,可2例,优良率89%。患肢长度与健肢相比无显著差异。患肢经截骨延长后膝、踝关节功能较术前屈伸功能活动度明显得到恢复,根据治疗前后膝关节HHS及踝关节Baird-Jackson功能评价标准,治疗前后膝、踝关节功能评分有显著性差异(P〈0.01)。6例患肢术后出现针道感染,通过换药、针道清洁和在针与针之间包扎碘伏砂条、在皮肤与外固定架之间填塞敷料等方式处理后感染得到控制。3例患者在断端对和后骨不连,经过清创及植骨后达到骨性愈合。2例发生骨延长的轴位偏移,经再截骨后康复,使得骨愈合的时间增加。6例患者出现皮肤牵拉痛,给予止痛药并暂停骨牵引2~4天后,疼痛症状缓解,继续行骨牵引。1例患肢出现腓总神经麻痹,经暂停骨牵引2周并患肢功能锻炼后,神经麻痹症恢复。结论1、截骨延长技术在下肢长管状骨萎缩性骨不连治疗上疗效显著,骨不连治愈率高,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2、截骨延长术能有效去除萎缩型骨不连断端硬化骨,减少取髂骨等医源性损伤,同时能达到骨愈合的目的,是一种治疗萎缩型骨不连的有效方法。3、本研究纳入病例数较少,需继续随访完善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