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话剧发展进程中,上海职业话剧的历史具有典型意义,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上海职业话剧发轫、繁荣、衰落的历史与其说是一个地方某种艺术样式的历史,毋宁说是当时中国大众文化的成长史。1933年,唐槐秋创办的中国旅行剧团在上海横空出世,这是“五四”以后的第一个职业话剧团体。随后,上海又出现了业余剧人协会等职业剧团,职业化成为戏剧界的热门词汇。职业话剧体制的形成,促使话剧在上海空前繁荣,涌现出一批优秀的剧作家、导演、演员,形成一个数量可观的话剧观众群体。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上海沦陷,政治控制的弱化与商业的强化,使职业化在特殊的境地下超常发展,话剧成为市民阶层一种重要的娱乐样式,名演员、名编剧、名导演,灿若群星,这种局面甚至被一些史家称为“畸形繁荣”。在已有的对上海职业话剧的研究成果中,或者因为囿于时代认识局限,过分强调了政治因素,或是因为简单的“抗战”视角,论述上偏向民族主义,或是因为时代语境下某种趋同的认识定势,视话剧发展中的某些因素(如商业化)而不见。此外,绝大部分研究成果都将话剧作为单一的文本来研究,放弃了对演出活动的观照。本文作者认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话剧在上海更多的是作为大众文化产品存在的,它的消长虽然有社会形态变迁、行政管理的因素,但主要是市场之手在操控。在研究中,作者更多地依赖一手文献,并结合对部分当事人进行的访问,对某些疑点加以廓清,在论述中适度引入西方大众文化、文化研究理论,力图准确揭示上海职业话剧的发展规律,考察其如何成为大众的消费品,如何影响上海的都市生活,重新绘制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上海话剧地图。本文除引言和结论外,第一章对上海话剧成为大众文化产品的政治、经济背景进行分析,第二章对上海职业话剧的商业化特征及生产机制进行分析,特别指出传媒在这一进程中的特殊作用,第三章进一步分析了上海职业话剧在审美趣味上对市民心理的迎合,并客观指出其得失,第四章从剧院、剧团、剧评三个方面提出论点,认为上海职业话剧具有公共领域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