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镣铐的舞蹈——十七世纪王权理性下的文学精神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gqshw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十七世纪是一个“王权理性”的时代。“王权理性”既匡正了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社会的混乱无序,又为下一个人类“发现自我”的启蒙时代打下了功不可没、但并非坚实的“理性”基础。它是欧洲文明承前启后的时代,由于这个时代的欧洲文学极力推崇文学“只凭理性才能获得价值和光芒”,因此,这一时代欧洲文学的价值主题和艺术诗学便不同程度地获得了“理性”的特质。然而,由于“王权理性”内在的缺陷,致使整个十七世纪的欧洲文学犹如一场“带着镣铐的舞蹈”。   本文尝试从十七世纪的文化语境切入,从哲学、宗教、政治等各个层面,全方位探究社会意识形态对于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并以时代的“理性”精神为观照,对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三大流派:古典主义文学、贵族文学和市民文学进行梳理,揭示十七世纪欧洲文学价值主题的走向,明确王权理性下的文学精神的内在嬗变。   第一章:非理性的理性时代。一般而言,文学建构于意识形态之上,对文学所处时代全面而系统的阐释必不可少。本章通过介绍整个时代对于王权理性不遗余力地推崇,揭示王权理性对于十七世纪的重要意义。同时,解读理性时代背后隐含的非理性内核,即对人欲的遏制,对个体价值的忽视。   第二章:十七世纪欧洲文学的哲学之源。系统介绍十七世纪欧洲文学背后的哲学渊源,重点阐释笛卡尔的唯理论、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霍布斯的自然法对王权理性的形成产生的重要影响。特别是“唯理论”为整个欧洲大陆定下的哲学品格和文化基调。   第三章:王权理性下的文学精神。探讨在王权理性的语境下,作家委身于王权政治的屋檐,在困顿和束缚中抗争,以期获得心灵憩息之地的两难。高乃依以殉道的方式赞美理性,却因图解式的创作而背离了人性,造成理性和情感之间不可弥合的鸿沟。拉辛用欲望反证理性的伟大,将古典主义悲剧推向了顶峰。莫里哀在嬉笑怒骂间刺穿王权大旗庇护下贵族、资产阶级欲望泛滥、理性尽失的丑态,透露着新的思想。贵族文学和市民文学尝试用新的审美观念自觉地抵抗着文学的大一统局面,却难以摆脱时代的印记。   第四章:古典主义文学的反思。反思古典主义文学的过失,依附于王权和政治、恪守着规范的文学,注定会走向自掘的坟墓。创作者被政治捆绑的后果是作家成为国王手中的棋子,失去话语权和人之独立性,而这种缺失正酝酿着下一场文学的内在变革。   对整个十七世纪欧洲文学发展脉络的梳理,目的在于寻求这一时代核心价值观和文学精神,即王权理性以及这一核心价值观关照下的文学以国家伦理救赎、作家自我囚禁为特征的双重命题。由于时代的局限,欧洲文学在寻求人类终极价值的道路上显得步履蹒跚,但在理性的探寻之途上却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其他文献
叙事主义历史哲学将历史书写纳入言说“故事”的行列,它揭示了历史书写的意识建构特征。从这一层审视文学史,文学史书写是一种叙事行为。文学史文本则是史家意识的具体呈现结果
从《宋史·地理志》的记载、新辑《洛中纪异录》佚文对嵩山的描写、书名《洛中纪异》之“洛中”与“嵩阳”的地理关系等方面来考辨秦再思号“嵩阳叟”而非“南阳叟”;另外本
“万里寻亲”是传统孝故事中很常见的类型,承载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家庭伦理观念和社会道德意识。目前,学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史料的整理与分析上,对文学作品中该类型故事的论述则相对分散、片面。笔者以明清通俗小说和戏曲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中“万里寻亲”故事的书写与表达,希望能使读者对明清寻亲文学的故事流变、叙述模式和思想内涵有更完整、清晰的认识。绪论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参照学界的研究成果,再结合本课题的研究
本文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观察、分析客观的语料库,以“把N一V”构式为研究对象,采用形式与意义、描写与解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尝试从构式理论出发对“把N一V
据说,一个人如果在十四岁时不是理想主义者,他一定庸俗得可怕;如果在四十岁时仍是理想主义者,他又未免幼稚得可笑。    我们或许可以引申说,一个民族如果全体都陷入某种理想主义的狂热,当然太天真;如果在它的青年人中竟然也难觅理想主义者,又实在太堕落了。    由此我又相信,在理想主义普遍遭耻笑的时代,一个人仍然坚持做理想主义者,就必定不是因为幼稚,而是因为精神上的成熟和自觉。   有两种理想。一
期刊
龚自珍,是我国近代史揭幕之前杰出的启蒙思想家、文学家。其诗歌在内容上充满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在艺术上焕发拓开一代风气的光彩,他既继承了屈骚以来的浪漫主义风格,又能够
作为当今美学的前沿话题,暴力美学似乎成为了一个在文学、绘画和电影作品中最常出现的内容之一。在这些以暴力为题材的电影中,“暴力美学”实际上是将暴力的血腥与丑陋用充满美
学位
文学是内视艺术,是人类观照和确立自己的最好方式。文学经典的魅力,在于它以审美的姿态烛照本真的世界,涵养精神的空间,使得人们获得诗意的栖居。由此,文学之美,是人类精神之“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