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ossification of posterior longitudinalligament,OPLL)是指因颈椎的后纵韧带发生骨化,导致颈椎管狭窄,压迫脊髓和神经根,从而产生一系列以肢体感觉、运动障碍及内脏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疾患。是脊髓型颈椎病的一个常见致病因素,随着韧带骨化灶的不断生长,颈部椎管狭窄和神经系统压迫症状不断加重,或因创伤导致急性脊髓损伤,因此OPLI,患者通常需要手术治疗。后路颈椎管扩大成形术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操作简单,不易损伤神经。但当颈椎后凸畸形存在时,脊髓粘弹性大大减小,脊髓的再活动空间减小,后路单开门椎管成形术后脊髓的后移幅度有限,影响手术疗效。另外,单纯的后路椎管成形术对颈椎的后部结构具有肯定的破坏作用,可造成术后颈椎失稳。所以对OPLL的治疗不仅要充分减压,还应该重建颈椎的稳定性,力学内环境的稳定也有助于阻止骨化后纵韧带的进一步发展。本研究应用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OPLL,并与单纯行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的患者进行对比分析,探讨治疗OPLL的最佳手术方式。
方法:随访分析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行手术治疗的32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患者,男20例,女12例;年龄平均为57.5岁(41~75岁),病程平均为21个月(5个月~7年)。所有患者术前均常规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连续型12例,分节型4例,局限型7例、混合型9例。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17例患者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A组),15例患者行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B组),所有手术均为同一组医师完成。术后随访至少12个月。
观察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及手术并发症等,并进行对比分析。并对两组患者术后颈项肩背部疼痛、僵硬等轴性症状症状进行评估。另外,术后常规行颈椎正、侧位X线片及CT检查(部分病例术后摄MRI片),观察内固定物的位置、有无松动或断裂,植骨融合情况、是否有假关节形成,是否有开门再闭等情况发生。
结果:A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59.41±38.32min(110~240 min),B组患者手术时间平均为167.33±40.26min(120~250 min)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1.10,P=0.84)。术中出血量A组平均为482.35±160.99ml(200~800 ml),B组平均为470±182.05ml(250~1000 ml),两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t=1.28,P=0.63)。JOA评分显示,A组由术前的7.06±0.92提高到术后的13.62±1.22,B组由术前的7.23±1.10提高到术后的13.73±0.98,两组术前、术后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前t=1.44,P=0.48;术后t=1.55,P=0.42)。A组改善率为66.69±0.09%,优良率为82.35%;B组改善率为67.04±0.07%,优良率为86.67%,两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4,P=0.26)。A组术后11例患者有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65.71%;而B组4例有颈部轴性症状,发生率为26.67%,两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42<0.05)。两组患者手术时均未发生硬脊膜撕裂,术后也未出现脑脊液漏。A组患者术后均无椎板开门再闭发生,B组患者术后植骨均完全融合,无内固定脱出、断裂等发生。两组中各有1例患者出现术后浅部伤口感染,经抗感染和换药治疗后治愈。A组患者术后2例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积极保守治疗分别于术后3周和4周症状逐渐缓解;B组患者1例术后出现颈5神经根麻痹症状,经积极保守治疗术后3周症状逐渐缓解。3例患者均于术后2个月内完全恢复。
结论: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治疗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能取得同单纯颈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相似的疗效,短期随访效果满意。并能恢复颈椎生理曲度,提供坚强的内固定,防止术后颈椎不稳,降低术后轴性症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