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政策或制度对经济地域格局变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印有很深的制度痕迹。并且,近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从计划经济时期到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中,国家政策或制度对经济地域格局变化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经济地域格局的演变印有很深的制度痕迹。并且,近年来经济地理学强调制度、文化对区域发展的影响,提出了经济地理学的“制度转向”。基于以上两点,本文提出了对新中国制度变迁与经济地域格局演化关系的研究。本文从回顾我国制度变迁和经济地域格局演化过程入手,分阶段阐述了不同时期我国制度和经济地域格局的表现及特征。在此基础上,对二者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得出其机制、相关关系的定性结论以及历史演变过程。首先,在制度范畴内的地区发展战略直接推动了经济地域格局的变动,而制度体系即区域政策及多种单项制度安排则随着国家发展战略不断变化,直接作用于经济地域,起到巩固加强这种经济地域变动的作用。反过来,已有的经济地域格局又影响着制度政策的变迁与调整,二者之间是双向的关系。其次,新中国的制度变迁和经济地域格局演化关系在不同时期也有所不同,计划经济时期的制度变迁直接影响经济地域格局,市场经济以来制度变迁对经济地域格局的影响趋于弱化,市场的主导作用加强。最后,针对我国当前制度影响下经济地域格局出现的新趋势,从影响经济地域格局的制度角度提出优化建议与措施,以期实现我国经济地域格局的有序演变。
其他文献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难以解决或疑惑的实际问题及理论问题,从而产生怀疑、困惑、焦虑、探索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发表自己的见解,不断提出问题。“学源于思,思源于疑”,可见疑是思维的起点和发展动力,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基础。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很多数学教师更多关注的是如何引导学生解决问题,而忽略了对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的培养。作为数学教师,我们有义务培养
改革开放以来国内经济取得了迅速发展,但同时我们也看到我国大部分地区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高投入低产出,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严重等现象,引发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化进程加快,城市规模持续扩张,城市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城市经济的发展促进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同时引发了生存空间减少、环境破坏、资源短缺、生态危机等一系列影响人类健康生活持续良性发展的生态安全问题。生态安全风险问题是人类实现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共同关注的问题。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可能会导致城市生态环境要素、生态格局和系统生态服务发生不利变化,从而给人居环境造成不良影响。所以探讨
以碳、水、钙循环为纽带的岩溶动力系统理论将整个喀斯特地区各种运动变化过程联系在一起,该理论的提出对系统研究喀斯特作用及其过程具有积极重要意义。本研究为探索喀斯特地
本研究工作,遵循“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调查分析”和“理论架构”的过程,探讨了公众参与城市绿地建设的主要内涵,包括公众参与城市绿地建设的模式、指标体系和技术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