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传记是中国最古老的文类之一,从《史记》到近代传记的出现,中国传记展示了其长盛不衰的的生命力。然而传记创作的嬗变却是缓慢的,至近代,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冲击和传记文学自身发展规律的双重作用下,中国传记文学的古典时期才得以终结,逐渐走向现代。目前,对近现代传记文学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特征及其价值研究,学界还没有突出的成果,而当前的研究呈现出个案研究集中、他转与自传对立研究突出的状况,且主要集中在梁启超,胡适,郁达夫等人的自传作品和他们的理论成果研究上,还有分别研究近代传记文学和现代传记文学的成果。本文拟把近现代传记文学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力图展现近现代传记文学在发展过程中从写作形式到内涵品质的变化。对自我的追求是社会现代性的内在精神要求,而在近现代传记文学的嬗变中,叙述方式从重故事性到重个体发展的转变,关注视角由外部环境向个体内心的切换,对主体构建从他人到自我的转换,都是本文即将研究的对象。本论文拟厘清近现代传记文学的发展脉络,阐释嬗变发生现象、原因和嬗变意义,以期为中国近现代传记文学嬗变的整体化、系统化研究提供可借鉴的范式,也为进一步了解传记文学的发展规律提供资料。 第一章节分两节,第一节介绍晚晴最大的文学流派“桐城派”在墓志碑文的创作中出现的新特点,以及如何为近代传记的发生做了文体和品质方面的准备。第二节介绍晚晴后期出现的类传记文本,分为两类,一类是官方派出的使西大臣的日记和游记,另一类是民间的游记和日记,这两类文本都为近现代传记的勃兴做了思想和写作上的准备。第二章节主要介绍近现代传记理论的发展和嬗变。第一节论述“传记主体性”的发现,梁启超指出历史和传记的文体差别,并强调传记文学的主体性。第二节论述“传记文学”概念的提出,胡适对梁启超传记真实观有所继承和发展,并对传记的文学性提出了要求。第三节论述郁达夫的“新的传记”的观念。他明确了传记中文学性因素的重要性,并指出现代传记的主要艺术品格在于“立人”;且从创作心理的真实观角度出发,为研究传记文学如何探索人的私生活和感情心理活动提供理论依据。第四节论述了朱东润对“传记文学”的精准定位。他对“传记文学”这一概念进行了严密的界定,并指出自传和传记差别。他从理论上界定了“人”是传记的目的,并对如何写“人”进行充分的理论阐释。第三章论述近现代传记文学创作的嬗变。第一节讲述近代传记的发轫,从“以史为传”到“以事传人”,显示出近代传记中故事性的特征。第二节剖析现代他传在嬗变中表现出的新特征,从重叙事到对个体人物的凸显,以及逐渐重视对人物精神和灵魂的发掘。第三节研究自传的发展及其特征。自传中“自我”观念的确立和对传主人格和内心的深度挖掘,使其摆脱史传的附庸位置,而确立起传记文学自身的独立位置。从重故事性到重主体性,视角由外向内的转化,至此中国近现代传记实现了现代性的嬗变。第四章论述近现代传记文学的嬗变中“我”的觉醒和塑造。第一节论述“我”和近现代传记何以共生。第二节论述近现代传记中的自我指认。第三节论述近现代传记中的自我构建。结语部分从对史传的创新发展、个体人格和群体人格的共建、传记和其他文学作品的文本互涉等不同角度阐释了近现代传记嬗变的多重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