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说中的人物话语和思想对于塑造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同样的人物话语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会产生不同的文体效果,这些效果可以看做是“形式”赋予“内容”的新的意义。传统的翻译研究更多关注人物话语本身的翻译,即人物言语或思想的内容是否在译文中得到了准确充分的翻译,而往往忽视了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的翻译。本文从文学文体学角度出发,以《骆驼祥子》及其两个英译本为例,对小说中人物话语和思想表达形式的特点及其翻译进行研究。以文体学家里奇和肖特的文体学分析方法为理论框架,结合汉语小说独特的语言结构和文体特征,选取小说中三种典型的人物话语表达形式──直接引语、自由间接引语和“混合”模式引语──作为分析对象,重点考查原文中人物话语表达形式所特有的文体效果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保留再现,通过分析译者对他们的不同处理所产生的不同文体效果,归纳并提出相应的翻译原则。通过对原文和译文的对比分析发现,由于汉语独特的语言结构,即无动词时态标志以及人称代词的简省,汉语小说中出现了直接式和间接式引语的模棱两可,进而引起“混合”模式的引语形式。若不加改变地直译,必然会使译文读者感到无法理解,以致破坏原有的文体效果。因此,译者必须明确区分不同引语形式的特点和功能,灵活选择翻译策略,努力在原语和译语的人物话语表达形式之间寻求建立对应关系,保留和再现原文的文体效果和审美价值。具体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注意人物主体意识和叙述主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叙述语境对人物话语的客观压力;叙述语流的连贯顺畅;人物话语与读者之间的距离;人物话语之间的明暗度及不同的音响效果。对人物话语和思想表达形式及其翻译的研究,有助于把握小说中语言形式和内容的联系,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主题意义和审美价值,对促进文学文体学在小说翻译研究中的应用以及提高小说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