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理利用土地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基础。京津冀是我国潜力、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圈之一,跨越了不同地形单元和自然带,是环境变化最敏感的地带之一,人地矛盾、土地生态保护与建设用地发展等矛盾尤为突出。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背景下,生态环境保护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如何科学、准确地对京津冀地区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行评价,提高土地利用的生态效益,就成为目前亟待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本文在阐述土地利用及其生态效益评价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选取北京、天津、及河北所辖11个地级市的社会经济数据及现状地类数据进行分析。首先,对京津冀区域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和土地利用程度等进行分析。其次,结合京津冀实际情况,从土地生态条件、生态环境质量、生态环境治理三个方面共选取18个指标构建京津冀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极差法进行指标标准化;采用熵值法和变异系数法相结合的综合集成赋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最后,运用综合指标评价法对京津冀13个城市2015年土地利用生态效益进行评价。得出以下几个结论:第一、根据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综合分值分成5个等级:生态效益极低区(<0.2)、生态效益较低区(0.2-0.4)、生态效益一般区(0.4-0.6)、生态效益较高区(0.6-0.8)、生态效益极高区(≥0.8)。分区情况:张家口、北京、承德处于生态效益较高区;天津、秦皇岛、唐山、邯郸、石家庄、沧州处于生态效益一般区;廊坊、邢台、保定处于生态效益较低区;衡水处于生态效益极低区。第二、运用灰色关联度法对评价结果与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得出京津冀13个城市的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水平与各指标的关联系数,得到指标与评价结果的关联程度:(1)处于生态效益较高区的城市与生态环境治理和生态环境质量的关联程度更大,如张家口、北京、承德。(2)处于生态效益一般区和生态效益较低区的城市与土地生态条件的关联程度更大,如秦皇岛、石家庄、廊坊。(3)处于生态效益极低区的城市,与土地生态条件关联程度最大,如衡水。土地利用是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所以要提高土地利用生态效益水平,必须改善生态条件、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大政府治理,三个影响因素必须协同发展,重视并改进“短板”因素,这样生态环境才能得到很大的改善,生态效益水平才能提高。第三,在评价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提高土地利用生态效益的政策建议:(1)夯实土地生态条件,保证一定比例的生态用地;(2)发展有机、绿色农业,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3)抓住产业升级的机会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布局;(4)提倡绿色生产,加大环境治理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