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柴松仅分布在子午岭富县大麦秸沟,与油松相比具有天然整枝良好、林分蓄积生长量高等优点,是陕北黄土高原天然林中重要的建群种。关于柴松的分类地位在学术界尚有争议。乐天宇、朱志诚等学者认为柴松是油松在黄土高原的变型,但在《中国植物志》、《陕西树木志》等权威著作中均未见柴松的记载,由于分类地位不清严重制约了这一优良遗传资源的系统研究和有效保护利用。本研究分别以成年大树和1年生幼苗为材料,从形态解剖学、细胞学和生理生化特性等方面对两种松树进行比较研究,初步探讨两种松树之间的差异,为进一步确定柴松的分类地位提供佐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成年大树柴松针叶的厚度、宽度均小于油松。柴松和油松针叶的单个纵生树脂道平均面积分别为1394.40μm2、1651.81μm2,单个针叶横截面的平均树脂道数分别为4.87个和6.70个。柴松的早材宽度、晚材宽度均小于油松,早晚材宽度比柴松为1.97,油松为1.94。两种松树的早材管胞壁腔比分别为0.188、0.193,晚材管胞壁腔比分别为0.478和0.475。两种松树木材单个纵生树脂道的平均面积分别为3620.69μm2、5113.65μm2,横生树脂道平均面积分别为2727.62μm2、3571.74μm2。油松的管胞长度略长于柴松。(2)柴松核型公式为12n=20m(2SAT)+4sm(4SAT),油松为12n=20m(4SAT)+4sm(2SAT)。柴松的第10、11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油松的第11、12号染色体为近中部着丝点染色体,其余均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两种松树的随体染色体均为第9、10、11号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1A型,核型不对称系数分别为55.57%、57.06%。(3)对两种松树在相同栽培环境下1a苗期生理生化和形态解剖学比较发现,柴松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的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略小于油松。茎干水势以及针叶POD、SOD酶的活性,柴松均高于油松。柴松针叶的周长和面积均小于油松。两种松树针叶的单个树脂道面积分别为555.49μm2和892.87μm2。柴松和油松髓的截面平均面积分别为0.120mm2和0.133mm2。柴松的木质部宽度、韧皮部宽度度、皮层宽度和周皮宽度分别是0.234mm、0.082mm、0.125mm和0.056mm,而油松分别为0.389mm、0.113mm、0.207mm、0.084mm。两种松树茎干树脂道的平均面积分别为1822.68μm2和3575.38μ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