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艺工具论是贯穿中国20世纪文学的重要理论,它把文学看作现实政治的工具,相对于政治性来说,文学的特性和独立性是可以忽略的。“文艺工具论”有被捧上圣坛的辉煌,也有遭到批判被唾弃的凄凉,它对于我国的社会发展和文艺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也确实对文艺产生了不利的影响。对此,本文力求在参考现有研究资料的基础上对文艺工具论展开专题讨论,厘清、辨析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关于文艺工具论的观点及论争;既作纵向的史的清理,又作横向的理论层面的剖析,研究其形成、发展、演变的历史脉络及深层原因。全文除前言和结语外共分三章。前言对“文艺工具论”作总体的概述,并阐明本文已有的研究背景、写作思路和研究意义。第一章从社会背景的层面上探讨了20世纪动荡不安的社会形势对文艺理论和文艺的生存状态的影响,共分四个小节详述了晚清时期“亡国灭种”的危机;20年代后期国内阶级矛盾激化的社会危机、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大潮涌动的国际背景:抗日战争爆发引发的民族矛盾及无产阶级建立新政权的现实要求。第二章探讨了文艺工具论形成、发展、演变的思想文化根源。第一节论述了我国“文政合一”、“文以治国”、“文以载道”的传统对“文艺工具论”的潜在影响;第二节论述了长期以来功利主义的大行其道和人文精神的缺乏,这正是“文艺工具论”的助推器;第三节阐述了国外文艺观点、文艺理论对于我国“文艺工具论”的影响,包括:晚清时期教会文学观、日本“政治小说”热、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文学观、左翼十年国际无产阶级运动和无产阶级文学观、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的影响。第三章梳理了“文艺工具论”在20世纪文艺理论史上的形成、发展和演变,共分四个小节阐述了晚清时期梁启超提倡“政治小说”,强调文艺对政治的工具性的“新民工具论”;五四时期启蒙主义文学及文学观具有的工具性;左翼十年中提倡“革命文学”,强调文学的“宣传”、“武器”作用的“革命工具论”;抗日战争时期全国范围内提倡的为战争服务的“抗战工具论”;在解放区延安提倡的“文艺为工农兵服务、为政治服务”工具论;建国后十七年的“文艺为政治服务”工具论;文革时期登峰造极的“文艺为阶级斗争服务”的工具论和打倒“四人帮”后关于“文艺工具论”的大讨论和“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方针的确立。结语部分试图通过探讨文艺工具论对文艺状态的影响和文艺工具论所具有的传统和现代意义反思文艺工具论的得失正误,从而对“文艺工具论”作出较为客观的准确的价值判断,以利于我国文艺理论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