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有差不多半数以上的城镇位于丘陵与山地上。云南省地处低纬度高原,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45.2%。近年来,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速度加快,由此引发的森林砍伐、陡坡开垦、土地过渡利用等长期的人为干扰使植被退化严重,城镇灾害频发,环境问题加剧。而山地城镇外围植被具有重要的生态、美化和社会功能,对维护生态平衡、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当地经济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因此,探讨研究山地城镇外围森林植被恢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际应用价值。云南松林是云南省广为分布的植被类型,也是受人为影响严重而极度退化的类型,开展城镇外围云南松林植被恢复改造是提高林分生态服务功能、改善林内物种物种组成和生境条件、促进林分向天然林群落结构演化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通过对一平浪镇社会经济和外围主要植被类型现状分析,及近自然度的评价结果,结合研究区外围不同植被类型现状,制定不同的近自然改造目标,并以云南松人工林为例进行了近自然改造。首先以云南省一平浪镇为例,研究根据一平浪镇外围自然地理特征和现状,选取影响研究区植被分布的海拔、坡度、坡向和土壤因素,及人为干扰因素,结合不同植被类型的功能差异,将一平浪镇外围植被划分为生态防护林区、景观经济林区和农田生产林区三个功能区。其次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了云南松群落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并对云南省一平浪镇外围6个不同云南松群落类型进行了近自然度评价。通过敏感性分析对评价因子的筛选和应用标度法构造判断矩阵对各评价指标权重的计算,构建了由土壤特性、群落结构和群落演替三个层次11个指标构成的近自然度评价体系。根据6个不同云南松群落近自然度的计算结果,将其依次划分为不同的近自然等级,并根据评价结果提出了不同群落类型的近自然经营措施。最后以云南松人工林为例,对近自然改造4年的云南松人工林、对照林分及天然次生林的群落结构和物种组成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云南松人工林近自然化改造的初步结果和存在问题。结果表明:近自然改造后,林分密度降低,乔木层云南松的重要值下降,林分混交度提高;灌木层更新种类增多,多样性增加;草本层物种多样性变化不大;近自然改造促进云南松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增加,群落结构向天然次生林方向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