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汉语反义词是以(x,y)的形式成对出现的,其中x的反义词是y,y的反义词是x,我们将这样一组词称之为“反义词对”。学术界关于汉语反义词的判定研究众多,笔者从语言逻辑的角度做一个新的尝试。本文认为,汉语反义词的形成有一个完整的构成机制:第一,反义词对中的x和y在外延上是全异关系;第二,符合第一个条件的x和y彼此之间必须在现实世界或可能世界中确实发生过对抗,形成反义关系。这种对抗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间接的;第三,符合第一和第二两个条件的x和y要遵循一系列的语音、语法等语形方面的规则。本文由四章组成,每一章的内容概括如下:第1章包括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论文研究范围和目前研究成果及不足。国内关于汉语反义词的研究始于上个世纪50年代,成果众多,但是关于汉语反义词的判定标准学术界尚未达成一致,这对日常生活中如何正确地使用汉语反义词造成了不好的影响。本文的研究对象包括具有全异关系的语词、具有反义关系的语词和汉语反义词,从古今典型著作和各类词典中选择合适的语料,在国内外研究成果的借鉴之下开展研究。第2章论证汉语反义词的逻辑基础是全异关系,对汉语反义词分类进行重新思考。关于汉语反义词的分类问题,学术界众说纷纭,从20世纪50年代的二分法,演变为20世纪80年代的三分法、21世纪初的四分法、五分法等等。然而这些五花八门的分类方法不仅没有解决汉语反义词的分类问题,反而其自身在分类标准方面就存在问题。本章重申汉语反义词的逻辑基础,明确这两种关系可以指向事物的性质,也可以指向事物间的关系。第3章探究反义关系的语义来源,思考反义关系的生成机制。本章借鉴波普尔“三个世界”的理论,提出反义关系来自于新“三个世界”的构想,包括现实世界、精神产品世界和象征世界,认为是由反映了这三个世界中存在的反义关系的语词构成了“具有反义关系语词”这个集合。在反义关系的来源基础上,进一步概括出反义关系的语义生成规律。本章的意义在于承上启下,一方面将语词逻辑上的全异关系和语义上的反义关系进行衔接,即“具有反义关系语词”这个集合是从“具有全异关系的语词”这个集合进一步限制得到的;另一方面将具有反义关系的语词和汉语反义词区分开来,明确仅仅具有反义关系并不一定能构成汉语反义词。第4章分析具有反义关系的语词如何最终互为反义词。由于前人在这一方面已经有了比较丰富的研究成果,本章的研究策略是在总结前人观点的基础之上,进行归纳、修订和补充。第一,音节数量一致是构成汉语反义词的必要条件;第二,明确语法限制的重要性,认为汉语反义词的语法单位和词类都应当保持一致,但是汉语反义词内部的结构是否一致并不作严格的要求。汉语反义词是重要的语言现象,对汉语反义词的构成机制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在三大机制当中,逻辑基础是客观的,语音、语法等方面的要求也是语言发展的自身要求,相对来说这两点的稳定性较高,而来自于新三个世界的反义关系与社会历史发展更为密切,往往会随着时间的流逝和空间的变换发生变化,稳定性相对较低,这也是造成不同国家和民族在反义词的界定和使用方面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