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校园攻击性行为已经在学校成为了多发事件,这种行为严重的影响了儿童的身心健康。作为负责儿童初级管理和教育的父母,其家庭教养方式和行为也会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产生深远的影响。儿童在学校与同伴交往时所形成的同伴关系也充当着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角色,同伴关系可以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不同的家庭教养方式也会影响同伴关系的水平。因此,有必要研究儿童的攻击行为,同伴关系和家庭教养之间的关系。目的:分析家庭教养方式,孩子的攻击行为,同伴关系的整体状况,以及三个变量间在人口统计学上是否存在显着差异。构建三者之间的关系模型,探索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对儿童在心理上和身体上的发展都具有指导性意义。随机选取XX市两所小学的430名五至六年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家庭教养方式、儿童青少年同伴关系与儿童攻击性三个量表进行心理测验,与家长和老师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性别上: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身体攻击性、言语攻击性两因子、父亲家庭教养方式中拒绝、过度保护两因子与母亲教养方式中拒绝因子在男女性别上均有显著差异,且男生得分均高于女生。2.是否独生子女上: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指向自我攻击这一维度在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并且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得分高。3.年级上:父母亲过度保护因子、母亲拒绝因子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言语攻击性、愤怒、自我攻击性三个因子在年级上均有显著差异,并且六年级学生分数均高于五年级。4.民族上:家庭教养方式中母亲过度保护因子在民族上有显著差异,呈现显著负相关,且藏族得分高于汉族得分。5.同伴关系与父亲养育方式中的情感温暖和过度保护呈显著正相关,这两个因素对同伴关系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母亲养育方式中的拒绝,情感温暖,过度保护和同伴关系呈显著正相关,这三个因素对同伴关系具有积极的预测作用。6.父母亲拒绝、过度保护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父亲情感温暖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各个各个呈显著负相关;母亲情感温暖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身体攻击性、愤怒、敌意、指向自我的攻击性这四个因子呈显著负相关;父母亲教养方式中的拒绝因子、过度保护因子对儿童攻击性行为均有正向预测作用,父亲情感温暖因子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负向预测作用。7.同伴关系与儿童攻击性行为各个因子呈显著正相关,且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为有正向的预测作用。8.同伴关系在父亲情感温暖与儿童攻击性行为和母亲拒绝与儿童攻击性行为之间起中介作用,且家庭教养方式可以直接作用于儿童攻击性行为或通过同伴关系对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