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梁晓声是当代文坛一位非一流的但绝不可忽视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从1979年开始创作至今笔耕不辍。他的创作主要是以知青时代理想的悲壮的英雄主义精神为特征,这与梁晓声的人生经历以及动荡变革的时代氛围有直接关系。梁晓声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作家使命感,他的作品总是激荡着一种不可平复的激情。早期知青作品贯穿着崇高的献身精神以及对知青被认为是荒谬的一代的悲愤与不平之气。后来开始更广泛地关注现实,关注弱势群体,以伦理道德为依据揭露现实中的种种不平现象,成为平民的代言人。这段时期梁晓声创作出了很多作品,但时至今日,人们提起梁晓声,想到最多的还是他的《今夜有暴风雪》、《雪城》等知青题材作品,甚至有人对梁晓声很是鄙夷。正是因为他在批评界尴尬的位置、阅读界对他的褒贬不一,以及某些媒体的宣传误导,才使得我有了进一步解读其文其人的兴趣和必要。90年代以来,有关梁晓声的系统学术研究凤毛麟角,这样就很难全面揭示作家创作观念的变化更新,笔者所谈之处不知如何进一步从细节划分,于是便从梁晓声的创作历程、叙事策略和文学史价值三方面入手,做了一个粗线条的作家论。第一章以梁氏《弧上的舞者》为题,结合作品内容分析梁晓声创作的历史轨迹,将梁晓声在现实主义立场这个弧上的几次转型分解为天真的起跳、温情的上升、痛苦的落地、执拗的反弹几个动作。分别表现梁晓声知青时代理想的英雄主义精神、知青潮过后对亲情友情温情的重视、对商品化社会种种现象的批判以及对社会道德滑坡的绝望反抗。进而从社会的变迁和梁晓声的心理层面挖掘转型原因。第二章主要从形式方面入手,分析梁晓声小说中常用的叙事策略,包括他的第一人称叙事、人物死亡结局、平民叙事立场、泛道德化倾向和粗粝锋芒的语言风格。重点分析了为什么梁晓声总爱把人写“死”,将八十和九十年代的人物都写“死”,有什么区别和联系。进一步结合作品去理解体会梁晓声笔下的人物以及作家心理。第三章由横向平铺转向纵向定位,试图阐释梁晓声的意义。第一节主要阐述了梁晓声的社会责任感、作家使命感和正直不屈的人格魅力,第二节从四个方面探讨了梁晓声作品中存在的局限,包括过于外露的倾向性、过于泛滥的道德激情、过于聪明的商业目的、过于分裂的创作追求。这些也是笔者认为梁晓声没有获得更高的文学地位的原因。第三节将梁晓声与同时代的作家进行横向比较,通过对比看出梁晓声的独特价值和问题所在,或许只能将文学史上的梁晓声定位为——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本文认为,梁晓声是一位责任心非常强的有良心的中国作家,他用犀利的笔触为我们描绘了几次社会变革大背景下各色人等的处境和表现,这些作品不可避免地要打上作家本人、社会变革和时代精神的烙印。他的作品有揭露,有批判,但又不乏温情,他用他的笔温暖了许多身处困境中的下层人民的心。当然,他的暴躁不平、四处宣讲以及用道德来衡量一切现在看来有些过时了,但在这个追求权钱色欲的时代,让我们回过头去再看看知青时代那激昂奋发、舍己为人的英雄精神,清冽甘甜不失为一弘清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