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玉米sRNA自然变异及其在抗旱应答中的功能

来源 :华中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nianlanz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作为主要非生物胁迫之一,严重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人们通过大量的研究揭示了植物在应答干旱胁迫时伴随着基因广泛而剧烈的转录水平、转录后水平以及翻译后修饰水平的变化。SmallRNA(sRNA)是调控基因表达水平的重要元件之一,在植物生长发育和逆境应答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往研究表明玉米sRNA中部分microRNA参与胁迫应答,但玉米基因组内大部分sRNA在干旱应答中的功能尚不明确。玉米不同自交系中存在广泛自然变异。研究表明大量自然变异可以通过调控基因表达水平或蛋白功能从而影响玉米表型,而自然变异对玉米sRNA的表达和功能影响尚不清楚。为了探究玉米中自然变异与sRNA的关系,以及它们在干旱应答中的作用,我们对338份关联群体在正常浇水和干旱处理条件下的全基因组sRNA进行测序;同时,选择其中197份材料进行转录组测序。对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1、基因组内sRNA在干旱胁迫后表达水平发生剧烈变化,不同长度sRNA在干旱胁迫下表达模式存在差异,其中21-22ntsRNA在干旱胁迫下倾向上调表达,而24ntsRNA倾向下调表达。2、多种统计分析方法鉴定到12476个干旱应答sRNA与21767干旱应答sRNA表达簇。干旱应答sRNA/sRNA表达簇与mRNA表达量的回归分析表明干旱应答sRNA/sRNA表达簇的靶标/临近基因功能富集于胁迫应答和代谢途径。3、对照和干旱处理下分别鉴定到4265和4509个调控干旱应答sRNA的eQTL,大多数eQTL仅在一种环境下被检测到。分析表明,干旱和序列变异共同影响群体内干旱应答sRNA的表达。
  我们在8号染色体140Mb处鉴定到一个干旱特异性eQTL热点。分析结果表明:1、该eQTL热点上游存在一个约21.4kb的反向重复(Inverted Repeat, IR)序列变异,且该IR与超过800个sRNA的表达存在极显著相关。我们将该IR命名为IR6642。2、IR6642位于蛋白磷酸酶PP2CA基因家族ZmPP2C16第三个内含子内,统计分析和连锁分析表明IR6642的插入降低了玉米的抗旱能力。3、靶标预测和3’RACE实验表明,IR6642来源的sRNA可以通过转录后水平沉默(post-transcriptional gene silencing, PTGS)机制调控大量靶标基因的表达。其中靶基因Zm00001d016784拟南芥的过表达材料抗旱性相较于野生型显著增强。4、统计分析表明IR6642的插入与玉米的粒长,及多个籽粒大小相关基因的表达显著相关,这些基因并非IR6642的直接靶基因,表明IR6642可能间接影响这些基因表达从而调控粒长。5、基因型频率分析显示IR6642起源于墨西哥地区农家种,且受到降水量的选择。
  为了进一步解析玉米基因组内IR与sRNA的关系,我们对全基因组范围的8261个IR序列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大量sRNA可以比对至这些IR区间,其中21-22ntsRNA在IR区间内存在显著富集,且IR的长度与IR区间内22ntsRNA的表达显著相关。2、rmr6,rdr2等突变体的sRNA测序数据显示IR区间内21-22nt和24ntsRNA存在不同加工途径。3、统计分析表明IR及其附近自然变异与干旱应答sRNA的表达显著相关,同时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干旱应答sRNA的eQTL及其附近IR序列的自然变异与多个重要农艺性状显著相关。4、玉米基因组内IR表现出快速出现和消亡的特征,且相较于大刍草,玉米中IR区间发生了显著扩张。
  总之,本研究通过分析干旱处理和对照条件下的sRNA及转录组测序数据,鉴定到大量干旱应答的sRNA,全基因组关联分析定位到大量调控sRNA的eQTL位点,并对其中一个eQTL热点IR6642进行了包括抗旱功能、作用机制及驯化选择等多方面的深入解析。最后,我们还在玉米全基因组范围内对IR的结构变异,以及这些变异与sRNA的表达水平和农艺性状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研究。本研究所揭示的序列层面和表达层面的大量自然变异,将为玉米育种提供潜在的分子标记。
其他文献
基因组印记(也称印迹)是一种表观遗传学现象,即处于同一基因座位的两个等位基因间表现出偏好性表达的现象,它们之间的表达差异取决于亲本来源。目前在植物中鉴定到数百个印记基因,但无论是在物种内或物种间它们的保守性都很低。栽培稻(Oryza sativaL.)分为籼(indica)、粳(japonica)两个亚种,它们之间存在生殖隔离,阻碍了遗传物质的充分交流,印记基因在亚种间是否保守依然不清楚。本研究对
学位
叶绿体基因由核编码的RNA聚合酶和质体编码的RNA聚合酶(PEP)协同转录,由此产生的初级转录本通常在特定的位点发生C转换到U的RNA编辑。但是,许多RNA编辑事件的生物学功能及其调控机制仍然未知。核基因编码的DYW亚组PPR蛋白是主要的RNA编辑因子。在本研究中,利用CRISPR/Cas9基因组编辑技术分别对水稻中30个定位于叶绿体的DYW亚组的PPR蛋白进行了敲除,统计并系统分析了其中28个敲
微量营养元素对人类的健康有重要作用,钼、锌是人们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缺钼、缺锌均会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人体健康。小麦、玉米和水稻一起被称为“世界三大粮食作物”,钼和锌是小麦生长发育不可缺少的微量元素,然而中国乃至世界部分小麦产区存在缺钼、缺锌的现象。土壤缺钼或缺锌均会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同时会造成小麦籽粒中钼和锌含量偏低。因此,钼锌配施对小麦生产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对人体健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往研
学位
植物由于不能移动,在它们与植食性昆虫的长期“斗争”过程中,进化出了一种通过释放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以吸引害虫天敌的间接防御方式应对害虫。萜烯同系物(E)-4,8-二甲基-1,3,7-壬三烯(DMNT)和(E,E)-4,8,12-三甲基-1,3,7,11-十三碳四烯(TMTT)是在植物中分布最为广泛的挥发物之一,它们从害虫取食的叶片中释放出来并吸引害虫的天敌,在植物保护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
学位
水稻是全球最重要粮食作物,为世界上50%的人口提供口粮。目前非生物胁迫仍然是农作物可持续生产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DAC)在植物的正常生长发育、逆境响应和细胞调控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拟南芥中HDACs的生物学功能已经有了广泛的研究,但是在水稻中大多数HDAC在生长发育、逆境胁迫和生物抗性等方面的功能还不是非常清楚。对HDAC分子机制的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通过基因工程来改良作物。
学位
大豆(Glycine max L. Merr.)是世界上重要的油料作物。大豆油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是人类主要的植物食用油的来源。因此,研究大豆的油份性状具有理论与实践意义。  目前,大豆种子油份合成的遗传基础已有很多报道,但是大多数集中在性状(或代谢物)与基因间的关系,而油份性状-代谢物-基因的遗传网络关系乃至油份性状-基因-代谢物-非编码RNA的多维遗传网络的关系少有报道。因此,研究大豆种子油份
学位
种间杂交拓展了作物的遗传多样性并改良了关键性状。栽培陆地棉(Upland cotton)是全世界最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是纺织工业主要的天然纤维原料。理解外源渐渗在陆地棉生态适应性和纤维品质等性状形成和改良过程中的作用,对辅助当前陆地棉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以两个陆地棉种质群体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地解析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特征,结合外源渐渗片段分析和关联分析结果,从全基因组层面揭示了
大豆(Glycine max L.Merr.,2n=2×=40)是全世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和油料作物。在大豆驯化和改良过程中,自然与人工选择导致野生大豆和地方品种,以及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之间的驯化与改良性状存在差异。因此,挖掘控制种子大小和形状性状的基因,对了解大豆驯化与改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野生大豆和地方品种,以及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之间的种子大小和形状不同,但是这些驯化和改良性状的QTNs及
学位
1.甘蓝型油菜BnaAQPs家族基因响应低硼胁迫的基因表达差异  硼是高等植物必需的微量营养元素,是植物细胞壁的重要组成成分,缺硼抑制植物生长发育和开花结实。甘蓝型油菜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主要种植于我国长江流域。然而,我国东南部及长江中下游地区土壤有效硼含量低,多处于缺硼和严重缺硼状态,油菜缺硼产量和品质显著降低。植物在应对外界硼浓度变化时,体内会产生一系列的生理生化的响应。前期研究表明AtNI
玉米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提高产量和品质一直是玉米遗传改良的重要目标。玉米的叶片和籽粒等不同组织中含有丰富的代谢物,其含量和种类不仅和玉米的品质密切相关,也影响玉米生长发育,进而影响其农艺性状和最终的产量。剖析玉米代谢组学的遗传基础,挖掘关键基因,不但有助于复杂数量性状的遗传解析,也有助于玉米的遗传改良。本研究以两个遗传基础不同的多样性群体为材料,对玉米不同组织的初级代谢物含量进行了测定,结合群体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