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发展的滞后会影响国民经济中其它部门的发展和社会的稳定。农业的基础性和弱质性等特征决定了财政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必要性,但这种支持保护政策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就是说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体系、机制和政策必须要随着我国农业发展环境及阶段的变化而变化。过去,农产品短缺是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因此,改革开放40年来,除少数几个年份因农产品卖难而把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作为财政农业支出的主要目标外,大多数年份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都是围绕促进增产和保障供给制定的。特别是2004年以来,我国更多财政农业支出政策聚焦于增加粮食产量,如种粮直补、粮食价格补贴等一系列增产激励政策。增产作用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促进了我国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迈上新台阶,步入新的历史阶段,但也面临新的问题和矛盾。我国农业的主要矛盾由过去的总量不足逐步转变为结构性矛盾,突出表现为行业内结构性供过于求和供给不足并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已表现在供给侧。部分农产品的产量、库存量和进口量“三量齐增”,而高品质的农产品却缺乏有效供给。基于这种情形,当今环境下的增产导向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作用有限,甚至会对农业进一步发展产生扭曲和负面效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成为我国农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为我国农业工作的主线。因此,财政农业支出体系、机制和政策也必须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调整和改革。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财政农业支出体系、机制和政策是本文研究的关键所在。本文采用历史的方法、比较的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性与重点性相结合的方法及动态分析与静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来对该主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在如下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并得出结论:一是对我国农业发展的现状、面临的挑战及其背后深层次的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进行分析,明确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要目标和根本途径;分析财政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必要性,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财政农业支出的总体性需求。二是对传统增产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导致农产品“三量齐增”的现象进行了理论解释,并以简化的农产品市场供需模型、社会剩余理论和生产可能性边界理论作为工具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作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机理;分析并提出了财政作用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路径。三是回顾梳理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的历史演变历程;总结归纳了我国财政农业支出体制、规模和结构现状;指出了围绕我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的财政农业支出改革的最新进展。四是基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视角,构建了财政农业支出效应模型,分别分析了财政农业支出对农业产业结构、农业产出、农民增收和农业绿色发展的效应。结果表明:财政农业支出政策,如粮食直补政策和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具有显著的效应,但长期增产导向的财政农业支出政策也逐渐促成了部分农产品“三量齐增”等结构性矛盾;财政农业支出的增加显著的促进了农业产出的增长,但综合技术(A)值偏低,表明技术进步对农业产出奉献不高,财政农业科技支出偏少;财政农业支出显著的促进了我国农民人均收入的增加,但弹性系数小于1,财政农业支出效果有待进一步提升;财政农业支出和农业面源污染成正相关关系。五是基于农业发展现状和效应分析结果,指出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存在的不足之处。不足之处主要包括: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不完善、结构不合理、规模偏低、方式不当等。六是梳理国外财政农业支出的演变过程、主要内容和特点,归纳国外成功经验,提出可供我国借鉴之处在于建立较为健全的财政农业支出相关法律;支持农业经济组织的建立;遵守市场规律,注重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支持农业保险发展;支持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供需平衡。七是提出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财政农业支出建议。建议主要包括:转变财政农业支出原则和思路;完善财政农业支出管理体制和机制;优化农业投入规模与渠道;保障促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矛盾解决的重点支出;完善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建立支持农业绿色发展的长效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