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是著名的瑞士精神分析学派大师。本文以他的原型理论在中国文艺理论界的接受为研究对象,将其在中国的研究以时间为线索划分为三个时期,归纳出每个时期中国学者对荣格原型理论接受的重点内容,并归纳出每一时期的接受内容。绪论部分具体论述了荣格原型理论在中国的研究现状,指出了本文对荣格原型理论在中国的接受进行研究的意义。第一章主要以荣格原型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内容为主,梳理荣格原型理论产生的哲学渊源和原型的内涵,探讨荣格原型理论在中国传播的两种途径:著述译介和教材介绍。从荣格的原型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状况分为三个时期,对原型理论在中国的接受史进行梳理。第二章探讨荣格的原型理论在主体性背景下的接受状况。在80年代“现代主义”的背景下,“人”被重新认识,这一时期提倡人的主体性建构,主体性思潮开始盛行。学界以荣格的原型理论为话语资源,积极探索人的价值,对荣格的原型理论进行了初步接受,并影响了中国寻根文学和意识流小说的发展。第三章论述在大众文化语境下,原型理论在中国所发生的转变。90年代随着现代化、市场化进程的加快,时代背景发生了极大的转变,大众文化开始兴起,人的价值观开始失落,中国学者开始进一步挖掘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人文精神,以此唤醒人们逐渐失落的精神家园。另一方面,中国学者在这一时期开始运用原型理论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为中国提供了从另一种视角进行文本批评的方法。第四章主要论述在消费文化背景下,由于时代语境的复杂性,对荣格原型理论的接受既有现代性的一面,也有充满神秘主义色彩的一面。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已步入消费社会,消费社会最突出的特征便是视觉文化,因此此时有学者将荣格的原型理论运用在对电影的分析中,分析电影中所呈现的那些富有象征意味的场景。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神秘主义的影响,也有学者运用荣格的原型理论对童话进行新的阐释与解读。第五章论述中国学者接受原型理论的原因和意义。中国之所以接受荣格的原型理论,除了中国文论自身面临的困境,还因为荣格的原型理论与中国文化具有内在的一致性。但由于对原型理论的理论建构还不完善,在接受过程中出现了无意误读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