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根际产荧光假单胞细菌拮抗纹枯病菌机理研究

来源 :福建农林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leon7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侵染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重要的土传病害。大量研究表明,假单胞菌是小麦根际的重要习居菌,它们对多种土传植物病害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对从江苏省姜堰市稻秸秆覆盖及非秸秆覆盖小麦根围分离得到的37株假单胞细菌进行筛选,平板拮抗测定获得10株(T4、T8、T19、T22、T23、Ct10、Ct14、Ct22、Ct26、Ct28)对小麦纹枯病菌拮抗效果明显的菌株。采用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的方法对10株拮抗菌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发现它们皆为产荧光假单胞细菌,其中T4、T8、T19、T22、Ct10、Ct22、Ct28、Ct14为Pseudomonas migulae,T23为P. poae,Ct26为P. putida。产荧光假单胞菌能够抑制多种土传植物病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能产生多种抗生素,包括2, 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1-羧基-吩嗪、吡咯菌素、藤黄绿脓素等。本研究通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析了10株产荧光假单胞菌所产拮抗物质的情况。基因检测和次生代谢物分析的结果表明:10个菌株都产生嗜铁素及蛋白酶,不产生吡咯菌素和藤黄绿脓素,菌株T4、T22、T23、Ct26、Ct28产生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T4、T8和Ct28产生吩嗪,T22、T23产生氢氰酸,除T8、T23、Ct10、Ct26外其余6株均产生几丁质酶。明确产荧光假单胞拮抗菌对小麦纹枯病的控病效果以及它们在小麦根际的定殖情况,有利于进一步评估拮抗菌株的应用价值。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了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试验,10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菌株Ct26的控病作用最好,其防病效果达47%。定殖试验的结果表明这10个菌株均能在小麦根部定殖,定殖时间最长的达45d之久。
其他文献
摘 要:本文对一年来在排球教学中采用的双球法教学与传统法教学之效果进行了统计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双球教学法增加了学生练习密度和次数,对加速学生传垫球的动力定型,培养学生锻炼的兴趣有明显的作用。  关键词:排球; 传统法; 双球法; 教学  1 前 言  排球运动是由准备姿势、移动、发球、垫球、传球、扣球和拦网等技术动作组成,以组织进攻和防守的隔网对抗类的球类运动项目。在初中体育课的教学中,排球教材
摘 要:沥青混合料在公路工程中应用比较广,为了保证公路的施工质量,施工单位需要做好路面的压实工作,还要合理应用路面压实技术,降低施工质量问题出现的概率。当前社会,建设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公路施工的技术水平在不断提高,下面笔者对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压实施工前准备工作以及采用的施工技术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关键词:公路;沥青混合料;路面压实;施工技术  随着城镇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公路建设工程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