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禾谷丝核菌(Rhizoctonia cerealis Vander Hoeven)侵染引起的小麦纹枯病是长江中下游麦区重要的土传病害。大量研究表明,假单胞菌是小麦根际的重要习居菌,它们对多种土传植物病害都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对从江苏省姜堰市稻秸秆覆盖及非秸秆覆盖小麦根围分离得到的37株假单胞细菌进行筛选,平板拮抗测定获得10株(T4、T8、T19、T22、T23、Ct10、Ct14、Ct22、Ct26、Ct28)对小麦纹枯病菌拮抗效果明显的菌株。采用部分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系统学分析的方法对10株拮抗菌进行了分类学鉴定,发现它们皆为产荧光假单胞细菌,其中T4、T8、T19、T22、Ct10、Ct22、Ct28、Ct14为Pseudomonas migulae,T23为P. poae,Ct26为P. putida。产荧光假单胞菌能够抑制多种土传植物病害,最主要的原因是它们能产生多种抗生素,包括2, 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1-羧基-吩嗪、吡咯菌素、藤黄绿脓素等。本研究通过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方法分析了10株产荧光假单胞菌所产拮抗物质的情况。基因检测和次生代谢物分析的结果表明:10个菌株都产生嗜铁素及蛋白酶,不产生吡咯菌素和藤黄绿脓素,菌株T4、T22、T23、Ct26、Ct28产生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T4、T8和Ct28产生吩嗪,T22、T23产生氢氰酸,除T8、T23、Ct10、Ct26外其余6株均产生几丁质酶。明确产荧光假单胞拮抗菌对小麦纹枯病的控病效果以及它们在小麦根际的定殖情况,有利于进一步评估拮抗菌株的应用价值。在温室条件下进行了种子处理防治小麦纹枯病效果试验,10个菌株对小麦纹枯病都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其中菌株Ct26的控病作用最好,其防病效果达47%。定殖试验的结果表明这10个菌株均能在小麦根部定殖,定殖时间最长的达45d之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