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不同地区大斑病菌致病力及培养性状比较研究

来源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yy88812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大斑病(northern leaf blight of corn)为玉米生长发育的中、后期,以危害叶片为主的重要真菌性病害,病原物无性态为玉米大斑突脐蠕孢[Exserohilum turcicum(Pass)Leonard&Suggs]。玉米大斑病在陕西各玉米种植区均有发生,发病率通常为10%~30%,若夏季田间出现连续雨天则发病率高达50%~70%,重发地区玉米吐丝前就发病,后期全株基本枯死,产量损失在50%以上,给陕西的粮食安全带来了严重威胁。防治大斑病的有效措施是在生产中使用抗病的品种,而不同地区玉米大斑病菌致病力的差异决定了玉米品种在不同地区的种植分布。陕西省南北地域狭长,不同地区间地形地貌、气候特点和耕作制度都存在较大差异,这使得玉米大斑病在陕西省的发生流行呈现出地区性特点。本研究从玉米大斑病菌的致病力入手,对分离自陕西省不同地区的玉米大斑病菌菌株进行致病力测定,并比较了不同致病力菌株的在不同培养基和不同营养条件下的培养性状,主要结果如下。采用显微镜挑单孢的方法从113份玉米大斑病叶样本上经分离纯化获得38个玉米大斑病菌株,其中陕北地区13个菌株,关中地区21个菌株,陕南地区4个菌株。采用孢子悬浮液喷雾法将38个菌株接种到供试玉米品种先玉335上,调查病害的发病严重度发现供试菌株的发病严重度在1~9级均有分布,平均发病严重度为6.53,严重度达7级的菌株占优势,占总菌株数的42.11%。依据菌株的发病情况划分将供试菌株为强、中等和弱三种致病力划分类型。不同来源菌株的致病力差异显著,其中强致病力菌株类群为优势类群,占到供试总菌株数的一半。不同类型的致病力菌株在陕西省三个地区的分布明显不同,陕北地区以强和中等致病力类型为主,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分布较多,出现频率为61.54%;关中地区三个类型都有分布,其中强致病力菌株分布较多,出现频率为47.62%;陕南地区以中等和弱致病力菌株为主,其中弱致病力菌株分布较多,出现频率为75.00%。从三个致病力类型菌株中分别挑选2个菌株作为供试菌株,在PDA、PSA、OA、Czapek、SNA和WA等6种培养基上培养7 d,观察比较6个菌株的培养性状,结果显示不同致病力类型的菌株在培养性状上存在一定差异。不同培养条件下强致病力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较弱致病力菌株快;不同致病力菌株在不同培养条件下菌落的颜色有区别,但区别不明显;而菌落形态和菌落质地方面,不同致病力菌株间变化不大。以查氏(Czapek)培养基作为基础,依照等碳量原则分别用葡萄糖、山梨醇、麦芽糖、果糖、半乳糖、木糖、可溶性淀粉代替蔗糖作为碳源,测定6个供试菌株在不同碳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率,结果显示不同致病力菌株在碳源的利用上存在差异,但相关性不够明显,不同菌株对于不同碳源的利用呈现出多样性的特点;同样以查氏(Czapek)培养基作为基础,依照等氮量原则分别用酵母膏、牛肉膏、蛋白胨、甘氨酸、硝酸钙、氯化铵、硝酸铵、尿素等代替硝酸钠作为氮源,测定6个供试菌株在不同氮源条件下的菌丝生长速率,结果表明不同氮源条件对于供试菌株的生长有较大影响,总体而言有机态氮源条件更有利于病原菌的生长。
其他文献
“周虽旧邦,其命维新”。早在三千年前,《诗经》中就已有此说。论及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换,葛剑雄教授主张以“旧邦新命”四字概之。$$ 凡是一个有相当长历史的民族、一个群
报纸
本文探讨加强对政府采购行为的监督机制:要强化政府采购监督制约机制,加强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完善政府采购外部监督机制;加强政府采购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的监督。
本文分析了国有电力企业的政工队伍现状,论述了国有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队伍转型的必要性,提出了转型的主要途径.要与时俱进,从自身建设入手,实现国有电力企业思想政治工作
有人以为新闻只是一种简单的记叙,这是不对的。新闻作品是创造性劳动。真正的新闻工作者要像蜜蜂一样去采取原料,加工成产品。记者既不能像蜘蛛一样只是用自身一点可怜的物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