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脂质体用于经皮吸收治疗是近年来外用制剂研究的一个热点。目前的研究表明脂质体能够降低药物的全身毒副作用,并具有缓释长效作用,是一个很好的药物经皮吸收的载体。中药马钱子的传统用法是口服和外敷。马钱子制剂经皮给药已被证明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面神经麻痹和癌性疼痛等疾病的有效途径,但由于其毒性很大,需要对其经皮释药进行控制。目前,临床上已运用马钱子碱脂质体喷雾制剂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但其脂质体存在包封率低,成本高的缺点,因此本研究以马钱子的主要药效成分同时也是其毒性成分的马钱子碱(brucine,即布鲁生)为对象,制备包封率高,成本低的马钱子碱脂质体,用于经皮给药,达到控释、增强疗效及降低毒性的目的,并设计采用复合磷脂脂质体新技术提高其载药量,研究其对经皮吸收速率的影响,为今后的经皮吸收速率与经皮给药药效相关性研究奠定基础。本文对马钱子碱的油水分配系数等理化性质进行了测定,并通过对体外经皮吸收试验的各种影响因素的考察,建立了可行的马钱子碱经皮吸收的研究方法。为了控制脂质体的质量,本文建立了测定脂质体中马钱子碱含量的紫外分光光度法和测定包封率的葡聚糖凝胶柱层析-紫外分光光度法,该方法能准确检测脂质体中马钱子碱的含量和脂质体的包封率。为了提高脂质体的载药量,本文对其制备处方和工艺因素进行了考察。单因素考察了磷脂和胆固醇的用量、硫酸铵体积、整粒方法、孵化温度等的影响,优化了处方工艺。在此处方工艺下制备的马钱子碱脂质体在药物浓度方面有了显著的提高,达到1mg/ml,包封率为88.07%。同时在优化的处方工艺中降低了脂质体的孵化温度,提高了脂质体的稳定性。本文考察了不同给药方式对马钱子碱脂质体的经皮吸收影响。结果表明,给药方式对马钱子碱脂质体经皮吸收的影响较大,封闭给药系统和敞开给药系统的经皮吸收速率分别为(0.23±0.04)μg/cm~2/h和(0.41±0.10)μg/cm~2/h,提示脂质体开放式给药的经皮吸收速率明显大于封闭式给药。本文还对马钱子碱游离溶液和脂质体的镇痛效果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脂质体化可以显著提高皮肤外用马钱子碱的镇痛效果(P<0.01),为选用脂质体作为马钱子碱经皮给药的载体提供了依据。本文考察了磷脂组成对马钱子碱脂质体性质的影响。对马钱子碱大豆磷脂脂质体,氢化大豆磷脂脂质体和复合磷脂(组成比,普通大豆卵磷脂(SPC):氢化大豆卵磷脂(HSPC)=1:1)脂质体的粒径、电位等理化性质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三种脂质体的粒径分别为178.8nm,286.9nm,162.3nm;Zeta电位分别为4.5mV,-18.5mV,9.0mV,表明磷脂组成对马钱子碱脂质体的粒径和电位有一定影响但并不显著。同时对磷脂组成与载药量的相关性作了初步的研究,结果表明:复合磷脂脂质体的载药量明显高于单一磷脂脂质体(即大豆磷脂脂质体和氢化大豆磷脂脂质体),在磷脂总用量不增加的情况下,当SPC/HSPC=9:1时,载药量达到3mg/ml,包封率为81.83%;磷脂组成比例对脂质体的载药量有显著的影响,在总用量不变的情况下,SPC/HSPC在9:1到1:1的范围内,SPC的比例与载药量呈现正相关。本文考察了不同磷脂组成对马钱子碱脂质体经皮吸收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1mg/ml的大豆磷脂脂质体和复合磷脂脂质体(SPC/HSPC=1:1)的经皮吸收速率分别为(0.38±0.15)μg/cm~2/h和(0.87±0.34)μg/cm~2/h;1.5mg/ml的复合磷脂脂质体SPC/HSPC=1:1和9:1的经皮吸收速率分别为(1.39±0.61)μg/cm~2/h和(0.45±0.22)μg/cm~2/h。由试验结果可知,复合磷脂脂质体的经皮吸收速率明显快于大豆磷脂脂质体;通过控制复合磷脂脂质体中复合磷脂(SPC/HSPC)的比例实现对马钱子碱脂质体经皮吸收速率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