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望帝化鹃传说是望帝传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宋前“望帝化鹃”传说流变研究这一论题,通过对宋代之前人们对望帝化鹃传说相关材料的辑录和整理,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勾勒望帝化鹃传说在宋前的流变轨迹、探究其流变内容和特点、分析流变形成原因。望帝化鹃传说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入繁的过程。传说的起源与古蜀人的原始信仰与生活习俗有关,并生成于古蜀人的祭祀与生产活动之中。汉代之前属于故事的口传时代。现在所能见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望帝化鹃传说是望帝传说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围绕宋前“望帝化鹃”传说流变研究这一论题,通过对宋代之前人们对望帝化鹃传说相关材料的辑录和整理,重点探讨了以下几个问题:勾勒望帝化鹃传说在宋前的流变轨迹、探究其流变内容和特点、分析流变形成原因。望帝化鹃传说的演变,经历了由简入繁的过程。传说的起源与古蜀人的原始信仰与生活习俗有关,并生成于古蜀人的祭祀与生产活动之中。汉代之前属于故事的口传时代。现在所能见到关于望帝化鹃传说的最早文字著录,始于许慎的《说文解字》,字书的记载无疑加速了望帝化鹃传说的传播,但是并未就此形成定本。许慎之后、隋代之前,望帝化鹃传说进一步发生演变,衍生出了“望帝羽化”、“望帝魂魄化(鹃)鸟”、“望帝隐/亡时子规啼”、“蜀人闻鹃鸣(皆)曰‘望帝’”等不同的故事类型,大大丰富了望帝化鹃的传说,这是望帝化鹃传说演变的早期阶段。此时期望帝化鹃传说体现出以下特点:传说内容展现了浓厚的时代特色,显示出强烈的神异性;传说具有明显的地域色彩;传说流传范围逐渐扩大,它从蜀地出发,向东扩延至洛阳等中原之地,向北扩散至内蒙古等地,流传范围由西向东、由南向北不断扩大。隋朝或许因为时间短暂、文献散佚较多,故而在现在所见的材料中,未见隋人对传说的改变痕迹。唐代是望帝化鹃传说的繁荣阶段。唐人在接受望帝化鹃传说时,会不自觉地植入自我主观意识,将望帝化鹃传说在唐诗中进行再次创造,新生出子鹃啼血、血染成花的故事情节,衍生出悲冤之苦、伤春之思、怀归之愁、忠君之情、亡国之恨等多重情感意蕴。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笔者发现了唐诗中存在着将望帝化鹃传说与子鹃啼血、血染成花合用的情况。望帝化鹃传说借着唐人在诗歌中的“再创造”,凝固成了相对稳定的意象,成为诗歌中重要的文化语码。唐代望帝化鹃传说的流传范围进一步扩大,其中以蜀地、长江中下游、中原及其辐射之地的流传最为深远。望帝化鹃传说在唐代的流传特点则呈现出裂变与重组的特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望帝化鹃传说中具有神异属性的望帝,唐代作品中变得普通化、大众化,并且望帝越来越倾向于具有自然、社会属性的子鹃鸟;望帝化鹃传说在唐人诗歌中被融入了强烈的个人主体意识,也由此逐渐成为了他们共同表达个体情感的艺术载体,传说内容、意蕴也随之拓展、丰富,呈现出多元化色彩;望帝别称的大量增加,展现出“望帝”的名物文化在唐朝的新变:唐人对望帝的原始图腾崇拜意识减弱,玩味审美意识增强。宋前望帝化鹃传说的流变成因,主要与时代潮流、民众的情感与想象、蜀地地域文化变化等因素有关。时代经济、文化、政治、社会等方面的倾向,以及不同时代民众的情感与想象偏好,都会对望帝化鹃传说的故事内涵、情感意蕴产生深刻影响。从先秦至唐代,蜀人对先祖望帝原始信仰意识的减弱,使得望帝化鹃传说不再仅仅作为蜀人特有的种族记忆,而是作为中华女儿共同的语言意象,传承着中国古人共同的生命意识。纵观望帝化鹃传说的流变历程,可以发现望帝化鹃传说自产生之时至宋前的所有作品中,均表达了一个不变的主题:望帝肉体腐朽而灵魂得以长存,灵魂通过现实承载方式的改变获得永生,让人在肉体生命终结之前的生命意志得到时间上的永远延续。这种以无限的生命意志对抗有限人生现实困境的精神力量,是所有以望帝化鹃传说寄托情志的古人共同体悟到的生命意义。借望帝化鹃传说发不平之鸣的这种创作手法,勾勒出中国古人在艰难的人生道路上,力求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心路历程。
其他文献
想要在资源有限的环境中获取生存和发展所必要的资源,就必须进行竞争,为了实现自身资源的获取而采取剥削他人或损害社会群体利益的资源竞争方式被称之为胁迫性资源控制。现有的研究大多着眼于胁迫性资源控制策略者的具体行为表现和实际的资源掌控力,而关于是什么因素塑造了个体在胁迫性资源控制上的差异以及其负面影响如何干预的研究依然乏善可陈。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本研究借鉴了生命史理论,通过对605名大学生被试进行取样调
当今科技与经济飞速发展,伴随着居民医疗进步与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加健康,居民寿命也随之不断增加。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业已成为当今世界亟需解决的问题。根据对人口老龄化的概念界定:60岁以上老年人人口比例超过总人口的10%,表明该国家或地区进入人口老龄化状态。中国在1999年就已经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急速加剧的老龄化增长趋势给中国政府以及社会发展带来严峻的考验。面对老年人口
郑天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史学家,自幼父母双亡,与弟弟寄人篱下,在亲戚的照顾下成长。1917年,郑天挺考入北京大学国文门,而后留校攻读研究生,师从钱玄同先生。1924年郑天挺开始在北大任教,1933年受北大校长蒋梦麟之邀,担任北大秘书长。1936年,他开始在北大历史系任教,讲授魏晋南北朝史。全面抗战爆发后,国立北京大学、国立清华大学和私立南开大学在云南昆明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郑天挺在北平一边与日寇周
由于各种客观原因的影响,远距离浪漫关系(Long-distance Relationship,LDR)目前已越来越普遍。客观物理距离使得爱人之间无法时刻相见、亲密接触减少。另一半的经常缺席增加了个体的心理距离,会让个体觉得另一半离自己很遥远,亲密关系变得岌岌可危。因此,远距离浪漫关系的伴侣应该如何维护他们的关系,如何提升他们的关系满意度、关系质量,这是关系研究者目前需要更加注重的问题。品味是对积极
薛家将戏在元代便开始出现,元明薛家将戏主要敷演薛仁贵相关事宜,对于女性形象的呈现较少。而清代薛家将小说以薛仁贵之子薛丁山为中心,开始出现大量女性形象。薛家将小说的兴盛使得薛家将戏有了夯实的内容来源,薛家将戏便在薛家将小说的基础上进行改编,其后甚至脱离小说完成自主创作,女性形象类型逐渐多样化,表现出较为进步的女性观。本文基于对清代薛家将戏女性形象的研究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主要对元、明薛家将戏中女
近年来,伴随中国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诸多城市发展问题逐渐凸显出来,城管执法人员是现阶段有效处理城市问题的核心力量,其同样产生了一系列管理问题。现阶段大部分研究者由机制、管理以及法律等诸多视角切入对我国城市管理过程中存在的执法问题做了分析,围绕着具体问题制定了行之有效的应对举措,对强化和完善中国城市管理有所帮助,然而很少有学者站在一线城市管理执法人员的相关执法行为这一视角展开全面的论述与研究。由于
唐炯是晚清时期任职于西南地区的一位官员,以知县入仕,官至云南巡抚,一直勤勉任事,颇有声望。唐炯出身镇压太平天国将领之家,受父亲影响,饱读诗书也熟知兵法,在军事上颇有造诣。在晚清变局中,外有列强觊觎,内有农民起义,都为唐炯提供了施展抱负的机会,使其得以屡获战功,受到骆秉章、丁宝桢、刘蓉、左宗棠等多位地方大员的赏识。咸丰初年,西南地区的官员贪赃枉法,压迫百姓,使社会矛盾空前激化。咸丰九年,李永和、蓝朝
目前,谭钟麟是晚清颇有争议的地方督抚。赞成者认为,他为官四十余年,历任江南道监察御史、杭州知府、陕西巡抚、浙江巡抚、陕甘总督、闽浙总督、两广总督等职,取得了许多工作业绩,是一位较有作为的封疆大吏;反对者认为,他在两广总督任上对维新运动态度冷漠,主张裁减邮局、缓修铁路等,是一位年老昏聩、思想保守的封建官员。本文选取谭钟麟督粤期间(1895-1899)的主要活动和工作业绩,进行了专题论述。在督粤4年间
瑶族神像画,又名瑶族民俗画、神仙像等,作为瑶族重要祭祀场合中指引科仪的神像绘画,时至今日依然对瑶族人的思想文化与社会生活有着十分深刻的影响。要研究瑶族的文化艺术,对于其神像画的图像艺术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尤其是其中占比数量较多的武神图。这些珍稀的武神图画体现了汉瑶文化的融合,其造型、色彩考究、寓意吉祥,具有极高的设计创新空间与价值。无论是过去还是当代,为贴合保护少数民族传统倡导民族关系和谐的大政策,
川剧作为我国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还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川剧完美的融合了地方特色,研究及创新川剧艺术,有利于宣扬和传承我国优秀地方传统文化。传统的古戏园作为川剧表演的主要载体,它在民众的文化生活中也据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反映民风民俗的同时也对艺术、神权、封建礼制等文化内涵有一定的投射。所以用图像复原清代这些著名古戏园的整个文化生态和习俗场景有利于促进传统地方戏剧的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