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普通肝素治疗脓毒症DIC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观察性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17年9月1日至2019年2月28日入住昆明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重症医学科诊断为脓毒症或感染性休克并符合简化JSTH诊断DIC标准的成年患者42名,将患者采取随机、盲法分为实验组(肝素组)及对照组(生理盐水组),两组患者实验前均给予2016SSC指南推荐脓毒症集束化治疗,然后诊断为脓毒症DIC两小时内实验组(肝素组)给予普通肝素100U/kg,总量配置为50ml,匀速24小时泵注,对照组(生理盐水组)给予同样剂量的生理盐水匀速24小时泵完。采集患者的信息及临床资料,一般信息: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及基础疾病(高血压、糖尿病),临床资料收集:记录患者入院时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PT、INR、APTT、Fib、DD、FDPs、AT活性及PLT),记录两组患者诊断为脓毒症DIC的Oh的APACHE II评分及SOFA评分,同时在Oh、24h、72h、120h及168h重复记录患者的凝血指标变化(包括PT、INR、APTT、Fib、DD、FDPs、AT活性及PLT),记录患者在ICU住院天数、呼吸机机械辅助通气治疗时间、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28天病死率及治疗后(168h)的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在整个实验期间严密观察患者是否出现颅内出血、呕血、黑便、牙龈出血、鼻出血、气道黏膜出血、消化道出血、穿刺点渗血、皮肤紫癜、大片瘀斑、过敏反应及HIT等不良反应。将得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学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两组患者在年龄、性别、身高、体重、初始(Oh)APACHE II评分、SOFA评分及入院时的凝血指标PT、INR、APTT、Fib、DD、FDPs、AT活性及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2.比较两组患者在测量各时间点PT、INR、APTT、Fib、DD、FDPs、AT活性及PLT的变化,发现两组患者的Fib及PLT与时间之间具有交互作用(Fib:P值<0.001,PLT:P值<0.001),经一般效应分析后发现肝素组Fib及PLT在120h及168h较对照组上升得更快,但两组治疗方式组间相比,治疗后的凝血指标PT、INR、APTT、Fib、DD、FDPs及PLT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大于0.05;两组间AT活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7),给予肝素治疗可以增加脓毒症DIC患者的AT活性。3.两组患者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及28天病死率P值均<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脓毒症DIC患者给予肝素治疗,可缩短ICU住院天数(P=0.024)、减少机械通气时间(P=0.029)及降低死亡率(P=0.047),但对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无影响(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APACHE I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13);肝素组治疗后SOF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对照组治疗后与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71),两组组间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28),肝素治疗脓毒症DIC患者可降低其SOFA评分。5.本实验患者无论肝素组还是对照组给予治疗后PT及APTT均在安全线以内(PT延长<1.5倍,APTT延长<2倍),均未出现颅内出血、穿刺点渗血、皮肤紫癜、大片瘀斑、消化道出血、呕血、黑便、牙龈出血、鼻出血、气道黏膜出血、过敏反应及HIT等不良反应,提示肝素用于治疗脓毒症DIC患者具有一定安全性,未增加出血风险。[结论]1.脓毒症DIC患者给予肝素治疗后Fib和PLT在120h及168h上升较对照组更快,同时给予肝素治疗后可以增加脓毒症DIC患者的AT活性。但两组间相比PT、INR、APTT、Fib、DD、FDPs及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肝素治疗可以增加脓毒症DIC患者的AT活性,使Fib和PLT逐渐回升,起作用在治疗后24h即开始显现。2.肝素治疗脓毒症DIC患者可降低患者SOFA评分、ICU住院天数、机械通气时间及28天病死率,但不降低血管活性药物使用时间。3.脓毒症DIC患者使用小剂量肝素治疗不增加出血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