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伴随着第二次社会分工而出现,郊区依托城市的建设而存在。相当长时期,郊区始终作为城市的附属部分而存在。城市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城乡关系变革,从而大城市郊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新功能、新空间、新形态的出现使得对大城市郊区的研究愈发重要。既有理论与相关研究从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形态、郊区化进程、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解释,中外各国不同时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都出现了涉及大城市郊区空间发展的大量实践工作。但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复杂的行政、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鲜有研究对大城市郊区这一特定地域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在快速城镇化的特殊阶段,郊区范围的拓展、功能的转型、关系的解构、主体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城乡关系的嬗变,针对郊区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本文尝试从大城市郊区空间的演化、内外特征的总结和利用效率的评价来对郊区空间发展进行分析与讨论。 论文首先在宏观层面对中国大城市郊区空间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与思辨,从社会职能、工程技术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解读了城市郊区的发展特征,从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关系与郊区内部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归纳与预判,并从制度视角对其进行解释;继而在中观层面从行政联系、经济联系和建设联系三个视角测度了从1980年-2010年南京市郊区形态的演化过程,总结了南京市中心城区与郊区关系和郊区内部的演变特征,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郊区空间拓展模式;最后在微观层面选取了南京郊区的四处典型地区,通过对使用效率、硬件设施与居民感受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 研究发现,中国大城市郊区发展经历了功能关系由单一到复合、规模关系由小到大、结构关系由依附到半独立、独立,空间关系由自由到有序的演变过程,郊区自身表现出人口增长迅速、用地种类复杂和景观意向多元的特征;南京市作为我国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其郊区空间演变在不同视角下存在较大差异,行政联系视角下呈突变的钟摆式拓展,经济联系视角下呈波动的圈层式拓展,建设联系视角下呈渐进的组团式拓展,整体表现为由最初的均衡发展,到有重点轴线地区的不均衡发展,又回归全域组团布局的再均衡发展路径。外部特征上,南京郊区体现出功能多元化、规模扩大化、结构层级化和空间组团化的特征;内部特征上,则体现出郊区人口增长迅速、土地结构多样程度升高、空间意向冲突与融合并存的特征。通过对南京郊区空间的评价,发现郊区空间拓展紧凑程度存在波动但整体利用效率较高,硬件设施建设存在向好性发展,郊区居民主观感受存在差异等结论。文末对研究创新和不足进行了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