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后大城市郊区的空间发展研究——以南京市为例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engwei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市伴随着第二次社会分工而出现,郊区依托城市的建设而存在。相当长时期,郊区始终作为城市的附属部分而存在。城市时代的到来引发了城乡关系变革,从而大城市郊区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的作用日益凸显。改革开放以来新功能、新空间、新形态的出现使得对大城市郊区的研究愈发重要。既有理论与相关研究从社会学、生态学、地理学和经济学等角度对城市形态、郊区化进程、土地利用等方面进行了充分的分析与解释,中外各国不同时期的城市建设过程中都出现了涉及大城市郊区空间发展的大量实践工作。但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复杂的行政、经济、社会发展条件下,鲜有研究对大城市郊区这一特定地域进行系统研究。尤其是在快速城镇化的特殊阶段,郊区范围的拓展、功能的转型、关系的解构、主体的变迁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城乡关系的嬗变,针对郊区的研究变得更为重要。因此,本文尝试从大城市郊区空间的演化、内外特征的总结和利用效率的评价来对郊区空间发展进行分析与讨论。  论文首先在宏观层面对中国大城市郊区空间发展的历史轨迹进行梳理与思辨,从社会职能、工程技术和制度建设三个方面解读了城市郊区的发展特征,从中心城区与郊区的关系与郊区内部特征两个方面进行归纳与预判,并从制度视角对其进行解释;继而在中观层面从行政联系、经济联系和建设联系三个视角测度了从1980年-2010年南京市郊区形态的演化过程,总结了南京市中心城区与郊区关系和郊区内部的演变特征,提出了改革开放以来南京郊区空间拓展模式;最后在微观层面选取了南京郊区的四处典型地区,通过对使用效率、硬件设施与居民感受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评价。  研究发现,中国大城市郊区发展经历了功能关系由单一到复合、规模关系由小到大、结构关系由依附到半独立、独立,空间关系由自由到有序的演变过程,郊区自身表现出人口增长迅速、用地种类复杂和景观意向多元的特征;南京市作为我国长三角地区中心城市,其郊区空间演变在不同视角下存在较大差异,行政联系视角下呈突变的钟摆式拓展,经济联系视角下呈波动的圈层式拓展,建设联系视角下呈渐进的组团式拓展,整体表现为由最初的均衡发展,到有重点轴线地区的不均衡发展,又回归全域组团布局的再均衡发展路径。外部特征上,南京郊区体现出功能多元化、规模扩大化、结构层级化和空间组团化的特征;内部特征上,则体现出郊区人口增长迅速、土地结构多样程度升高、空间意向冲突与融合并存的特征。通过对南京郊区空间的评价,发现郊区空间拓展紧凑程度存在波动但整体利用效率较高,硬件设施建设存在向好性发展,郊区居民主观感受存在差异等结论。文末对研究创新和不足进行了总结。
其他文献
现代风景园林的实践范畴已从狭义的墙内造园拓展到了整个大地,在时代背景下面临的挑战也不同于传统的园林园艺学而呈现出新的属性。在物质基础繁荣和价值取向趋同的今天,一种
由于木结构的非耐久性,现今对于汉代建筑的研究,仅能间接地借助汉画像砖石、仿木石屋石阙以及建筑明器作为一手资料。建筑明器是一类随葬于墓中,基于墓主人生前所拥有的建筑
泸沽湖人居环境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有其独特性。不仅自然美景为世界瞩目,摩梭文化中母系社会体系在全世界是不可多得的文化现象,摩梭聚落与井干式建筑类型相当独特。当前,随着中
学位
计算机模拟技术在控制天然采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是降低建筑能耗的有效手段之一,但是市场上的大部分天然采光模拟软件无法对建筑全年动态天然采光情况进行模拟。Days
近年来,建筑设计与结构设计的互动关系逐渐为被业界所重视,对如何促进结构设计创新的讨论也越来越多。本文选择以结构与空间的视角来切入这个问题的讨论。  基于对结构与空间
城市滨水区是城市范围内水与陆地共同构成环境主导因素的一种独特的城市用地.跨河城市因其与河流有着密切的空间关系,其滨水区的环境、景观、经济、交通与城市生活更是息息相
学位
老街区广泛存在于广大的“旧城”中,其中部分被官方认定为优秀历史建筑群,纳入法定保护、修缮的范畴;另一部分则因身份不明,常处于尴尬的境地,各自命运也会在各种因素的操弄下而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加速阶段,人口规模和用地规模的不断扩张,超过了城市的承受容量,从而造成了城市交通拥堵、环境质量下降等问题。产业新城区和居住新城区在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