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孔朝向知觉学习:行为特性、神经机制以及外部噪声的影响

来源 :北京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tk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高级视觉皮层的可塑性,本研究结合心理物理学、功能和结构磁共振成像等技术,考察了面孔朝向知觉学习的行为特性和神经机制。本研究为三个部分:1)面孔朝向知觉学习的行为特性;2)面孔朝向知觉学习的脑功能和脑结构基础;3)在加入外部噪声条件下,面孔朝向知觉学习的行为特性和神经机制。  在第一部分的研究中,我设计了一系列的心理物理学实验来研究面孔朝向辨别学习的特性。在实验1中,我训练被试对某一个朝向附近的面孔进行精细的辨别。经过八天的训练,仅在训练朝向上,被试的面孔朝向辨别阈限显著下降,且学习的效果能保持长达六个月之久。在实验2至实验8中,我研究了面孔朝向知觉学习的效应在不同刺激之间的迁移。结果发现,对面孔朝向的学习可以在大小、局部、身份或者视野不同的面孔之间完全地迁移,但是训练倒立面孔、曲别针或者面孔轮廓的效果不能迁移到对正立面孔的辨别上。  在第二部分的研究中,我利用研究一的行为范式,在训练前、训练后以及训练结束后一个月的行为测试完成后,分别对每个被试的大脑进行了功能和结构的扫描。在功能上,我发现训练未导致面孔选择性脑区活动强度的长期增加,但是左侧梭状回面孔区(Fusiform Face Area, FFA)内训练刺激对应的激活模式的稳定性有长期的显著增强。并且这一稳定性的增强和行为的进步之间有正相关。另一方面,在结构上,我发现训练并不能导致皮层的厚度发生长期的改变,但是在左侧FFA的位置上,训练前的皮层厚度和行为上进步的大小有显著的负相关。  在第三部分的研究中,我采用和研究二类似的设计和流程,考察对面孔加上随机噪声之后,知觉学习的行为特性和神经机制。在行为上,我发现加上噪声之后,学习效应仍然特异于训练的朝向,且能保持一个月。在大脑功能的改变上,发现右侧颞上沟(Superior Temporal Sulcus, STS)在学习后出现了特异于训练刺激的激活模式稳定性的长期增强。  综合起来看,这些研究的结果说明:1)面孔朝向知觉学习具有朝向特异性和持久性。2)面孔朝向知觉学习的功能基础是表征稳定性的提高,lFFA和rSTS分别参与到未加入噪声和加入噪声条件的学习中。3)同时,皮层厚度对学习效应的大小也有预测力,可能是学习的结构基础。该结果有两重意义。功能上,知觉学习增强了刺激在任务相关感觉皮层表征的稳定性;结构上,我发现知觉学习的结构基础也可能位于感觉皮层。这一结果为知觉学习的神经基础位于感觉皮层的假设提供了重要的证据。
其他文献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环境保护已成为人类关注的重大问题。人类以其科学技术改造自然,推动社会进步,但同时却给自身带来环境污染的不幸。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提到的
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评选是检验和考察我国研究生培养质量和水平的重要方法,也是培养、发现和建设我国高水平研究生导师队伍的重要途径。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者是我国拔
期刊
新时期小学教师扮演着多重重要角色,教师角色的扮演成功与否对于每个学生的成长、教师队伍整体素养的培养和学校的发展都息息相关。通过对已有关于班主任角色文献的梳理,发现已
学习时间分配是元认知控制的重要成分,是指学习者对自己的注意和主观努力进行分配的一种指标,反映了学习者对任务的理解和选择性参与的能力。如何进行学习时间分配反映了学习
项目教学法强调以“项目”为中心,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学生是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这与高中生物新课标的要求是相吻合的。  本文在研究国内外项目教学法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