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中医学思维方法非常独特,取象比类法是其中最为核心的一种。“象”是中国独特的文化符号,这些都是国外学生与现代知识背景下的国内学生学习中医的难点。同时,因为不理解经络等概念的由来,很多基于错误理解经典的科研陷入困境。通过运用现代隐喻学知识系统梳理针灸学经典理论,从而还原针灸学的本来面目。研究方法以国际研究热点隐喻为研究工具,以针灸学经典理论(以《内经》和《难经》为主)中的部分语言和思维为研究对象,在对国际国内隐喻认知及其与中医学的研究进行综合文献研究的前提下,将针灸学“取象比类”与隐喻进行对比研究,再运用隐喻理论对与针灸学密切相关的中医基本学说及针灸学理论体系本身进行还原性解构,最后从多学科角度对针灸学运用隐喻建构自身经典理论体系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讨。研究结果经过研究,取得以下发现:一是经过对比研究发现,中医学的取象比类其实就是一种隐喻认知思维。“取象”是采集表象,寻找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并将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而“比类”则是由此及彼,由点及面的跨越的认知过程。可比的基础是所取之象与要比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性,在这里,“象”的来源之处是始源域,要比类的事物是目标域,象其实是连系二者之间的纽带,也就是相似性,或是某种从始源域提取出来,具有高度概括性和广泛指导性的符号,所指导的事物就是目标域,之所以能够指导,依据的是始源域与目标域之间的相似性。二是与针灸学密切相关的几个中医学基本学说如阴阳学说、五行学说、藏象学说、精气说,无一不是由隐喻思维建构而来。中医学中的阴阳基本概念和阴阳对立统一关系均由“朝向太阳的一面为阳,背对太阳的一面为阴”抽象隐喻而来,阴阳即为“象”。归属为阳或阴的世间万物,具有与朝向太阳或背对太阳的事物的相似性。将事物分阴阳是一个隐喻化的过程,隐喻为阴阳的事物是对阴阳所有意义范畴的投射。这是万事万物皆分阴阳、阴阳具有广泛的指导性作用的根本原因。五行基本概念和相生相克关系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种自然界的基本物质抽象隐喻而来。归属于五行中某一行的事物,与自然界上述“五材”中一种构成最大的相似。将事物分五行是一个隐喻化的过程,隐喻为五行的事物是对五行全部意义范畴的投射。这是万事万物皆分五行、五行具有广泛的指导性作用的根本原因。阴阳与五行是中医学和针灸学的哲学方法论工具。藏象基本概念及其具体属性由部分古代官职的特性抽象隐喻而来,藏象是指藏居于内的脏腑与外部自然界或社会中的事物或现象之间的相似性。《素问·灵兰秘典论》中关于脏腑的论述都是隐喻,借此让人们理解脏腑的功能和特性,后世关于藏象学说皆源于此,但是根据隐喻理论,仍可有所新发现。精、气学说分别源于“水地说”和“云气说”,依据的是自然界的水与气的特性,借此隐喻人体中水液精华物质与无形而运行不息的极细微物质。三是认为经络的本义——古人所指的“经脉”,其实只是在“天人相应”思想指导下隐喻的血脉,是在一定的临床观察和解剖实践的基础上,依靠隐喻建构而成的与藏象一样的中医学方法论工具。关于经络起源的两种学说“得气说”和“标本说”都是隐喻而来的。“得气说”认为经络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气”有关系,中医学上的“气”概念由自然界的云气隐喻而来,因其与后者在具有流动性而无形可见方面构成相似,喻指一种具有流动性而无形可见的物质或能量。而“得气”的“气”是对施行针灸或练功后体内具有传导性的酸、麻、胀、重、热、凉等甚至一种无可名状感觉的隐喻,“得气”本身也是一个隐喻,喻指被一种无形的物质所吸住,也叫“气至”;人们因此把导引或行气的功法叫做“气功”,把气运行的径路隐喻为“经”。经过长时期的临床观察和实践总结,包括腧穴主治功效的积累,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以及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等,医家们逐渐了解到人体内部具有复杂而有规律的联系通路,于是就有了“经络”的起源。“标本说”认为十二经标本原是脉诊部位,因下部腕踝处脉可诊人体远处病症故称“本”,相应的上部脉则称作“标”或“末”。人们后来发现,上下标、本脉可以诊断相同的病症,而刺灸这两处又能治疗相应的病症,所以就认为上下标、本脉皆出于同一条脉。古人将上下相应的标、本脉相联系,形成最初简单的“两点连一线”的经脉循行线。之后在最初的经脉循行线上发现了更多的脉动处,连接同一条线上的这些脉动标志,从而使得经脉循行线的描述更加具体,于是其循行线从最初只有起点、终点两点连一线的最简单形式逐渐形成两点以上的多点连线,从而形成经络概念。经络学说后来用阴阳学说来进行建构,这是一种结构性隐喻。“十二脉”与“二十八脉”的流注模式,都是在“天人相应”思想下削足适履隐喻比附十二天之大数与二十八宿而来的。四是经穴命名基本上采用隐喻思维。“腧穴”之名借用“舟”与“土室”,隐喻为人体上的通道、捷径和孔隙、空窍等义,合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特殊部位。而鉴于各经穴名称是以具体的语料来体现的,故主要从隐喻分类的角度来对腧穴名称的认知功能进行梳理。发现经穴命名含有各种隐喻的分型,喻指了所处位置、功效主治等信息。五是根据类比隐喻的推理,认为针刺疗法的起源应该是棘刺疗法;砭石疗法应该是放血疗法的前身;圆润的石头对脚底的刺激可能是按摩疗法的起源;而灸法的起源最早应该追溯到自然的阳光疗法。从隐喻角度来分析原因,在远古时期,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性来认识事物,两种事物相似性越大,人们就越容易类比认识。六是发现《内经》中的四种针刺补泻手法迎随补泻、徐疾补泻、呼吸补泻和开阖补泻均运用了隐喻思维方法。“迎随”是用“迎”来隐喻解释泻,依据的是主体与客体方向的相反性;用“随”来隐喻解释补,依据的是主体与客体方向的一致性。《内经》对徐疾补泻的解释有两种自相矛盾的解释。从隐喻角度来说,针刺理论将人体隐喻为一个有管道的气压或水流系统,经脉相当于管道,里面运行着气血,用生活中的经验可以隐喻性地解释相关过程,认为缓慢出针而快速按压针孔为补法,是为防止气血随之泻出;快速出针而延迟按压针孔为泻法,意在洞开其穴,使气血随之泻出。经过考证,得出古人认定呼气时出针为泻,吸气时出针为补,分析认为此仍是基于人体是一个有管道的气压或水流系统的隐喻,而且人体呼吸之气与经脉之气有一定的联系,在某些情况下甚至等同,这其实也是在“天人合一”的整体隐喻观下的一种思维。而开阖补泻所指既为针孔的开阖,就已包含在徐疾补泻中。七是针灸治疗原则中的所谓“盛”、“虚”、“陷下”,均是指血脉的充盈度而言,也即早期的脉象。《内经》时期的脉学尽管取脉处多样,但是最初描述脉象也就是类比河流水位的高低,而将血脉的充盈与空虚分别隐喻为“盛”、“虚”。五输穴是古人运用隐喻思维,将经气的运行变化过程比作自然界水流的流经变化过程而得来的,这个隐喻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五输穴的总体布局。研究结论研究表明,从建构针灸学经典理论的阴阳、五行、藏象、精气学说到针灸学经典理论体系中的经络、腧穴、刺法灸法、治疗学等子系统方面,隐喻是无处不在的。可以说,隐喻从根本上建构了针灸学经典理论体系。隐喻既是东西方文化交融的一个重要载体,也是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一个十字交叉点,归根结底是因为隐喻是人类认识世界的基本思维方式。从隐喻角度研究针灸学经典理论,对于针灸学术与文化的传承、交流大有裨益;同时,因为隐喻可以创造相似性,对于针灸学经典理论的创新性理解与现代针灸学的创新性研究也可以起到一定程度的推动作用。